美文网首页
孩子的精彩人生始于情绪被接纳的那一刻——读《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

孩子的精彩人生始于情绪被接纳的那一刻——读《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

作者: 小小逗号在阅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11:41 被阅读0次

一、好情绪塑造好性格

孩子的情绪体验越丰富,心理发展得越成熟,有助于孩子认知事物、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情绪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深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塑造一个好性格的孩子,这是孩子获得成功的行为和态度的重要保障。不同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需求不一样,0到1岁的孩子心理发展的重点是建立信任关系,这个阶段孩子不具备主动行为能力,很多需求都是被动得到满足的,都是在吃喝拉撒睡等日常事件中完成的,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准确、恰当、一致地满足孩子的需求。1岁半到3岁的孩子主要是发展自主能力。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了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时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体验自己做主的感觉,这时孩子也处于反抗期,父母也要控制和约束孩子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养成好习惯。3到5岁的幼儿最重要的是发展主动性。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性非常丰富,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主动探索,有助于孩子形成主动性,建立自信心,培养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

孩子的情绪发展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孩子会对许多成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反应非常大。比如在2到4岁时会出现秩序敏感期,过度追求完美,一旦有人破坏,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是孩子情绪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这时家长不要强硬地扭转孩子的“固执”行为,而是平静地接纳,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和宣泄。孩子甚至分不清批评行为和是否被爱的区别,认为被批评就是不被爱了,所以家长在更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反复地强调自己是爱孩子的,把对孩子的爱和否定孩子的要求分开来做,这样的教养可以给孩子带来坚实的安全感。身体的亲密接触是促进亲子关系非常重要的形式,亲子关系决定了幼儿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拥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才能平稳和愉快。父母应该多和孩子谈论情绪问题,启发、诱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丰富儿童情绪知识,促进孩子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父母还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的情绪调节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

儿童都是感性思维为主,孩子出现爱哭和打人等行为时,行为问题只是表象而不是根本,背后的情绪问题才是根源。好的情绪感受才能有好的行为,反之,情绪感受不好的孩子常出现哭闹不止,发脾气、不讲理、打人等行为。所以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情绪感受,看看孩子最近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有什么样的情绪,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是关键。

不同的教养方式中,民主权威型是最恰当的方式。家长和子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家长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遇到问题时温和地和孩子讨论并解释。父母既能够和蔼慈爱地对待孩子,敏感适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又能够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提出合里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情绪积极乐观稳定,有自信心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做好民主权威型父母:1、爱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接纳,让孩子在爱中自由成长。2、教孩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提供建议的作用。3、管孩子,适当是管理,让孩子懂规矩和规则,做了错事要承担后果,接受惩罚。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孩子会体验到严重的受挫感,导致他们遇到挫折就大哭大闹,极力逃避;期待过低,会导致孩子错过发展和锻炼的机会,形成挫败感和无能感;没有预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受重视,无足轻重。所以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性格,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期待合情合理。不要试图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事,去迎合父母的期望,而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她)的爱是不建立在行为表现上的,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勉强。对孩子的期望要建立在现实的情况下,不要试图要求一个安静的孩子表现开朗外向,不给孩子带来压力和烦恼。对孩子的期待要建立在孩子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身心健康的孩子比获得什么荣誉都重要。要把期待建立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上,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孩子的期待要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仅在学习上,还有道德品质、素质成长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期望。只有父母给孩子正确的期望,孩子才能自信接纳自己,去迎接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二、常见的教养习惯存在什么误区?

1、使用暴力。这种方式很常见、最直接、最简单,开始的时候还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暴力模仿,被暴力对待的孩子会出现更多的暴力行为。家长需要明确的是以暴制暴不是管教孩子,而是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孩子做错了事挨了打,心里很恐惧也很愤怒,但却没有愧疚感,下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时,还会继续犯错。

2、强制管束。强制型的家长想操控孩子,让孩子维持在婴儿状态。他们会提出很多规则和要求,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却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一味地让孩子听众自己的话。这种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性格软弱无力,没有主动性和勇气,会形成自卑等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3、过分干预。孩子长到2到3岁以后,会变得非常有个性,在衣食住行上都相当有主见,一旦家长不满足他们的想法时,就会通过哭来反抗。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通过不断地尝试、出错、再尝试的过程来明确做事的标准和自己的喜好。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过于干涉他的行为和做事的方式,孩子就会非常困惑,影响自身判断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4、漠视。如果对待孩子的情绪采用漠视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抛弃、被忽视、不重要以及恐惧,孩子在这种恐惧下,很容易变“乖”,但是对于所犯的错误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而是害怕使孩子乖下来。长期遭遇冷处理的家子,长大后对别人的重视会发展到迷恋的地步,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5、过分强调乖巧听话。孩子过于“听话”是违背幼儿天性的,这背后是情绪被压抑的结果,孩子过早地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情绪,对情绪的发展是不利的。听话的原因是孩子缺少主见,需要别人替他选择。对于胆小怕事,独立性差的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不要再对孩子强调“要乖、要听话”了。家长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平等商议,让孩子慢慢变得自信、独立。

6、不能公正地对待孩子。家长总是爱干涉孩子之间的交往,让两个孩子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让孩子感觉不公平。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年龄大一点就让着对方的概念,家长迫使自己让着别人,会让孩子感觉不公平,长此以往,孩子会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自我发展受到影响,喜欢和家长对着干。

7、干预孩子的活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很专注和快乐的,家长的指导和干扰会打断孩子的专注,严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家长只要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和协助者即可,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玩,绝不轻易打扰孩子。

8、压抑孩子的负面情绪。对于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恐惧和害怕的孩子来说,有什么不对呢?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一直被压抑,就会陷入到情绪困扰,会集中爆发。就如同埋地雷,伤害力巨大。允许孩子哭,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个重要渠道。倾诉是一种合理的疏解情绪的方法,家长要耐心地听孩子倾述。注意力转移是一个好方法,可以尽快地摆脱当下的情绪。

9、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家长不接纳孩子的态度,让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反而更紧张。家长要接纳孩子的行为表现、性格特点、想法和意愿还有发展速度。合情合理地给出正确回应和指引。

10、放任孩子发脾气。如果家长没有原则,不约束孩子的行为,那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固执。孩子会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踏入社会以后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总有莫名的失落感。孩子未知的恐惧,源于身边没有人能给他力量,要让孩子明白强者就在他身边,所以在成长过度中,需要明确规则和界限,在这范围内,孩子就是自由和安全的。

三、孩子面临的负面情绪有哪些?

1、愤怒。由于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公平,会对其他孩子产生敌意,会以打人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告诉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其实孩子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但是很多家长却容忍不了孩子的愤怒情绪。正确的做法是:

首先愤怒是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家长要尊重孩子愤怒的权利,引导孩子学习正确表达愤怒的行为方式,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在理解、认可和接纳自己,有助于孩子减缓愤怒的情绪。

其次要避免用愤怒去回应孩子的愤怒。父母的愤怒会使孩子的情绪发酵扩大,所以父母要控制自己,以平静、温和的方式回应孩子,引导孩子的行动,父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当判断孩子出现愤怒情绪时,家长不要被孩子愤怒的行为方式迷惑,而是去关注引起愤怒的事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高孩子做事和做人的能力。恰当地转移注意力是一个缓解愤怒情绪的好方法,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的愤怒情绪会逐渐平复下来。

最后在孩子情绪失控时,不要在孩子情绪反应最激动的时候处理问题,要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花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自己做事情的后果,让孩子计划在未来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行为。都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让孩子学会在行为失控或口不择言之间控制好自己。可以拿抱枕来出气,回到自己房间冷静一下等。

2、胆怯。0到2岁的孩子是依恋形成期,如里这期间妈妈不能亲自照顾孩子或是看护人经常更换的话,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不自信,这是导致孩子胆怯的根本因素。遇到新环境或陌生人,孩子会紧张,如果家长又不断地干涉孩子,会加重孩子胆小怕生的情况。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环境。当孩子表现胆小、怯懦时,家长要坦然接纳,让孩子感觉家长认可自己,理解自己,才能让孩子慢慢放松下来。

研究表明,运动能够提高儿童及成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信心,培养勇敢和坚韧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所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锻炼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问题。比如攀爬、俯冲、从高处滑下等运动,让孩子体验身体的控制感,帮助孩子发展本体感觉。爸爸的陪伴和关爱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在培养孩子坚强、勇敢、开放、大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3、压抑。孩子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会表达出来,比如哭闹、打人等,但是如果孩子发现哭闹没有好处,只有坏处时,孩子会改变应对方式,压抑自己的情绪,一旦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夸奖,孩子会更加压抑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去迎合大人。孩子表面上表现很好,但是因恐惧而压抑的负面情绪,在孩子的性格发展上会留下隐患。

孩子过早地学会了压抑情绪,不利于情绪的良性发展。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而一个融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外面社会化的过程中压抑的情绪,可以在家里得到表达和宣泄。父母要耐心引导,给孩子时间慢慢说出内心的感受。家长的严厉管束会控制住孩子,堵塞了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把孩子的情绪压回去了,并没有解决问题。适合孩子宣泄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是画画,可以帮助孩子重组事件经过,家长只要认真倾听就好。

4、焦虑。主要表现为分离焦虑,最初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分离焦虑就不可忽视了,焦虑严重的孩子,没有心思和精力去探索外部世界,还会导致孩子抵抗力下降。应对分离焦虑,家长要从容淡定,不可以因为孩子的情绪而使自己也开始焦虑。在0至3岁时,母亲应该多多陪伴孩子,减少亲子长期的分离时间,事先给孩子说明妈妈要上班,分开的时候要打招呼,让孩子明白妈妈会走,同时也会回来。事先告知孩子的情况要真实、具体,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焦虑害怕。

5、恐惧。恐惧是孩子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正常反应。也有积极的反应,使孩子采取安全、慎重的态度对待事物,适当的恐惧会让孩子控制怒气,同情那些无助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恐惧情绪会逐渐消失。缺乏安全感、不愉快的经历、成人的吓唬和家长的过度担心都会引起孩子恐惧。首先家长要认识到恐惧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要用幼稚、夸大或轻蔑的语气与孩子交流。

孩子往往不知道害怕,而是受父母的影响,所以父母要克服自身不该有的恐惧,对自己恐惧的事物要表现坦然、自如,这样才会给孩子增加克服恐惧的信心和勇气。家长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编故事来认识恐惧的对象,丰富孩子知识,帮助孩子认识恐惧的事物,解除不正确认识和神秘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一点点地尝试接触害怕的事物,让孩子摆脱恐惧。平时不要给孩子讲鬼故事,看恐怖片来吓唬孩子

6、委屈。在父母无休止地吵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将其归因为自己的错,而父母又恰好需要孩子的懂事与乖巧,这其实是一种委曲求全,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对于受委屈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将情绪发泄出来,孩子能够将不快宣泄出来是件好事,当期也不是无条件地顺从孩子,毫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孩子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等孩子发泄之后,再给孩子讲清楚,不能拿别人当出气筒,不能失去理智,让孩子学会合理地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主动诉说事情的来龙去脉,父母也要试着帮孩子说出来,尤其是准确描述出孩子的情况时孩子的反应会不一样,在这过程中,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家长可以通过多和孩子互动,多跟其他小朋友交往来丰富孩子阅历,而不是沉溺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切记不要指责孩子。

四、如何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父母最难接受的,就是孩子的坏情绪。孩子一哭,家长就方寸大乱,或是妥协,这会给孩子释放一个信号:哭是有用的,可以用这个方法获得想要的东西。一旦得到这个信息,孩子后面的行为就会变本加厉。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哭,自己的态度就变得很强硬,会利用家长的权威或恐吓来让孩子停止哭泣。在这种家长心里,负面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意味着没有能力,不够坚强,没有能力等,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制止孩子的负面情绪出现。其实一个完整的情绪发展是一个波动的曲线,有正面情绪,也有负面情绪。家长大可不必过度担心坏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家长看到负面情绪积极的一面,才会更容易接纳孩子的情绪。

很多情况下,孩子会因为要一样东西得不到满足而哭闹,其实孩子在意的不是东西本身,而是这个东西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得到这个东西的感受与爱、尊重和理解有关。那种不被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的感觉才是触发孩子情绪的按钮。孩子出现坏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爸妈明明可以给我,却不给,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当孩子开始怀疑“父母还爱不爱我?”这件事以后,就会出现很多负面情绪。如果这时父母是想办法把孩子的坏情绪压回去,孩子就会确信“父母不在意我,不爱我”,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幼儿对父母之爱的渴望,远超过对一切的渴望。这时我们只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了,孩子是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负面情绪的,想要哭一会,也会很快摆脱负面情绪的。

当然,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事情当然不能做,肯定要拒绝,但是要讲求方式方法。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首先是允许孩子发泄负面情绪,家长又要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我不让你做这件事情,但是我很爱你。”让孩子把事情本身和“妈妈不爱我”的想法分开。让孩子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儿,家长可以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切忌不要说服教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父母的同理心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疏导。

五、做一个身心开放的家长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为了孩子而委屈自己的家长;不是要有一个多么能干、强势的家长;不是一个多么有钱多么漂亮的家长。而是一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愿意接纳的、身心开放的家长。可以接纳孩子的任性,让孩子做自己。正确描述孩子当下的感受,肯定孩子当下的感受,说出孩子的期望。孩子得到了满足,情绪问题就没有了,其他的都好办了。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自我修炼的过程。我们一起做一个身心开放的家长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的精彩人生始于情绪被接纳的那一刻——读《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so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