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有感2
观察一下身边的人,我们马上就会发现人群再一次二分(就好像两个截然相反的物种一样):
▶️给老板打工的人
▶️给自己打工的人
第一种人绝对是大多数,将他们描述为“给薪水打工的人”可能更为正确。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回报相匹配。……于是,绝大多数老师不肯反复备课,不肯花时间改善课程质量,也不肯讲新课,反正许多年前准备的那套东西已经“够用”了!
第二种人绝对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他们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宁可少睡一会儿也要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才心满意足,别人休息时他们可能还在工作,甚至好像完全不会去想:“这么努力还不涨工资,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我从来都属于“给自己打工的人”,即便我跑到一个地方“拿着薪水给别人打工”,也好像没办法把那个“为自己做事”的“进程”给杀掉。
从某种意义上看,有1个以上的进程同时进行,不就是“并联”吗?现在只不过是在“给自己打工”的同时“给老板打工”而已。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判断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与高低,有两个标准:
▶️是否对得起拿到手的薪水?
▶️是否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事实上,第二种人是划算的,而第一种人从长期来看注定是吃亏的,却自以为聪明。为什么呢?因为第二种人极大地优化了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
他们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了2次:
▶️一次是把时间出售给老板,换取了薪水。
▶️另一次是把时间出售给自己,换取了成长。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6.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仔细想一想,自己属于哪种人呢?往好了说,是间于两者之间的人;往坏了说,是第一种人的变体:只求对得起自己薪水的“给老板打工”的人。
我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再追问一句:我工作是否达到了精益求精的认真程度?答案就变成否定的。
认真、但不精益求精,这就是我日常工作的状态。为何认真?原因就是不想对不起自己的薪水,“拿人钱财,给人消灾”——这是时常盘旋在我心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在我的内心深处,最根本的观念依然是“既然在为别人打工,所以要做到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对得起别人付给我的薪水。”
但是,我从来没有真正清醒地认识到:其实,我从来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我的这份薪水,归根结底,不是别人付给我的,而是我自己付给自己的。
我以前常常纠结:为何自己已经付出很多了,还是没有得到更多支持和认可?别人都进步了,为什么我却总是原地不动?
现在来看,问题不出在别处,还是出在自己身上,那就是——我得到的薪水(职位)已经完全覆盖甚至可以说超过了我付出的努力。也就是说,市场给我的估值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我本身的价值。
在投资中有一句话,短期内市场可能会失灵,但长期来看,市场一定会回归到合理的价值区间。所以,我之前的估值高了,后面肯定就要跌下来。无论股票、商品还是人,但凡估值高于了自身内在价值,早晚都会回归正常价值区间。
所以,我不但不该为自己没有实现更高一层的跃迁而恼怒,反而应该庆幸自己没有继续在不合理的估值上继续攀升,因为那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泡沫,而泡沫就意味着破裂或者崩溃。
为什么很多领导干部一退下来就变成了凡事都看不惯的“怨妇”?其实就是他的“价值泡沫”崩溃了,从一个不合理的高估值直线下跌到了“地板价”,让他们从前对自己的评价体系破碎了——“我本身的价值才这么一点吗?”
虽然会对自己本身价值产生质疑,但很多人并不具有面对真实世界的胆量和能力,因此就将这种对自己的质疑转化为对社会、环境和原雇主的怨气,用向外的攻击替代自己无价值的空虚感,最终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怨妇”。
其实,这就是一种崩溃,一种内在价值体系的崩溃,一种因为估值泡沫破裂带来的价值体系的崩溃。
而想要避免这种崩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面对现实:市场给出的估值并不代表你的真正价值。
把市场估值与自己的真实价值分开,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为自己打工”,“让自己成为自身价值的定价人”。
“为自己打工”常常被简单理解为“自己开店”、“自己当老板”等,这些只是“为自己打工”最直接的体现。而间接的体现就是,在任何一种工作中体现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公家的事情当成自家事情一样去对待。
比如给学生讲课这件事,要不断超越、不断追求更好的讲课效果、不断打磨课程体系,成为这个课程领域最优秀的老师。第一步可以先做到全校第一,再做到全市第一,然后一步步向上攀升,直至达到该领域最顶尖的老师。
那么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课程内容很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是对课程的理解掌握,在此之上是课程的输出体系,在此之上是讲课的口才,在此之上是课堂表现力。
李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那么我的下一个七年,一定不能再继续这样平庸的做派,一定要成为更高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