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3 学生在家嚎啕大哭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了他们什么?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通常是两种东西:批评和空洞的鼓励。前者属于“雪上加霜”,后者则只是“喊加油”而已。
批评的语言,我一句也不说,因为在我看来,那属于浪费感情。鼓励的语言,也不着急说,等他有一点进步再说不迟。
在学生找不到路的时候,空洞的鼓励形同讽刺,只能使他更迷茫。
如果你承认教育是科学或者教育有科学成分,那你恐怕就会为这种普遍的“情绪化教育”现象担忧。
缺乏研究氛围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
那我为什么如此强调科学呢?因为现在普遍的情况是,我们工作中的科技含量有所侧重的。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我从哪个角度出发,而是我结合案例的具体分析是否有道理,是否能解决问题。抽象地讨论科学重要还是情感重要,在我看来没有多大意义。我为什么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科研也好,不科研也好,你总要说出个道道,拿出个办法,含糊不得的。
我其实本来不是科研人员,后来我思考问题时发现,你只要刨根问底,就躲不开科学,于是跟科学就越来越亲近了。亲近而已,我不敢说懂科学。
教育教学有规律吗?愚以为还是有的。科学就是研究规律的,无规律的地方没有科学的立足之地,但是规律不等于“定法”。
我总是分析老师的思维方式(其中显然有规律),至于具体的做法,我从来不谈模式的,我一般做多种假设,但更强调的反而是:找出“这一个”的特殊性,加以解决。其实这才接近科学的态度。
当前流行的种种教育方法的“俗套子”,并不是因为科学太多了,恰恰相反,是“想当然”太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