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量控制方面,主变量自然是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选择:没有选择,ovop,其他类型现存幼儿园,县城公立幼儿园。这里县城公立幼儿园其实和我们东部情况一致,享受着优质师资,国家经费拨款,因此是属于第一梯队的。而问题点就在于ovop和现存幼儿机构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了。在这里可以简单说一下:一个就是经费来源,前者是国家主导项目,经费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可以保证,这也是国家一直倡导普惠公平的理念体现;然后就是师资,其实这一点和第一点也是分不开的,老师待遇的保证和提升,是直接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挂钩的,而后者直接和教育质量挂钩的,另一方面,ovop的师资选择标准定位高中以上有幼教背景或从业经历,一定程度确保了门槛的放低和专业性的保证,而入职后的职业培训我相信也要比现存机构做的到位。教师的来源,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试点区域,本身带有同情心,同理心,这是一个很好的优势。第三点是硬件条件,教学与生活环境的创设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与之配套是第四点课程设计,也做到了标准化实施。最后第五点是收费,这个还是很重要的,在贫困地区,教育支出其实是决定孩子接受什么类型教育的根本因素,相比于现存机构,ovop倡导政府买单,一定程度上先行获得了民心,至少家长在情感支持态度表决上会做的比较到位,进而其实也会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综上,其实ovop项目在诸多设置理念层面,还是有所为的。
然后就是控制变量,可谓是本研究出彩之处,大家可以好好学习。其实从儿童发展角度分析,学业成绩的变化会受到诸多因素协同影响,这里我们不能仅仅认为接受了不同的学前教育模式,其变化就是线性的,在人口统计特征,家庭经济,父母特征方面,本研究具体做了以下几个典型变量的甄别与区分:其实这也是大家以后研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教育学作为社会科学,其变量的综合性不可谓不多,这几个点是大家都要把握的。①男女比例②独生子女③留守儿童④特殊儿童⑤家庭贫困度⑥父母监护⑦家庭户口⑧母亲年龄⑨母亲受教育程度。然后就是协同变量,父母选择不同的机构,如我上文所述,可能是由于经济条件影响,或者说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而这些天然变量也会对孩子长期以来的成绩变化产生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研究结果,做一点简单推论:
①女孩比例的话,五组都在46%左右,属于均等,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印象中,在西部尤其落后贫困地区,男女出生比例其实是不平等的,更不要说之后的入学比例,尤其是学前机构入学比例,这里的数据来源,我姑且画个问号。
②其次是独生子女,基本都接近5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国家二胎政策的导向,在子女养育成本核算之下,似乎并没有对西部地区产生刺激作用,当然,我也没有调查东部城市地区的数据。
③留守儿童方面,就有差异了,首先最高出现在ovop里面,可以得出的合理解释是,正是由于家里没人照顾,而政府又出面买单,所以,与其说是看到了一村一园项目中师资课程环境的优势,倒不如说家长更在乎获得一个安心感,情感层面的需求显然先于认知层面。紧接着是无学前经历,这个也可以理解,或许这一部分就是尚未获得足够的信息,让孩子加入ovop阵营,我想这也是本研究最初的希冀。最少的在县城公立幼儿园,这个逻辑也说得通,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是县城,也有22%的留守儿童,这个还是反应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家长教育缺位问题。
④特殊需要儿童,这个也是影响择园甚至择学与否的关键,我们城市里已经认知到学前期甄别特殊儿童并予以即时的诊断与治疗以及相应课程的匹配之重要性,在学前尤其凸显。而乡村地区就不会这么到位了,拥有特殊情况的儿童本身已经构成原本已经沉重的负担更加难以承受,不会有经济基础和精力再去考虑儿童的特殊需要。和留守率排比一致,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整体比率还是挺高的,而全国平均和城市比率,我也没查,不能做优劣判定。
至于原因,我觉得可能和出身条件以及西部地区生育状况有关。
⑤特困家庭的顺位也是类似,两组站队,和留守率一样更为接近的是ovop和无教育一组,然后剩下的两个归位一组,两组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⑥父母监护这方面,倒是相差不大
⑦在农村户口这里数据清晰合理,除了县立幼儿园本身的定位属性,其余三组都差不多
⑧孩子进入小学时母亲年龄方面都位于27岁,除去3年学前,基本在24岁达到生育,也算在我的理解范围内。
综上,女孩率,独生率,母亲年龄,四组可以认为无显著差异。这个和文化以及国家宏观政策有关。而特殊率和父母监护率,ovop,无教育组呈现一致,而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较大。最后是特困率和留守率,同样两组做对比,组间差距明显大于组内差距了,归因角度分析,前者可以类属于先天因素,可以改变的范围有限,而后者是后天因素,后者内部也是相倚变量,因为某种程度上看,正是因为家庭贫困,才会导致外出打工,从而影响择学与择园。这里想琢磨的是,父母监护和留守其实并不是等同概念,外出打工的父母,有的同样很关心自己孩子发展状况,反之长期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也有只管吃住不问其他的情况,从这个角度看,我反而觉得父母监护和特殊率倒是挂钩的,因为,由于孩子天生缺陷导致父母产生养育无助型的破罐子破摔心理,也是符合某种人之常情。
然后我们看一下学业成绩表现
参考上图可以看出,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过渡阶段,其实一村一园项目表现还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超越其他幼儿园,但是到了五年级,这个延时效应就出现了,显示出紧跟县城幼儿园,甩开其他两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后两者,成绩不升反降,我的猜想是越到小学高年级,对于学前期间需要的沉淀量就越大,基础不好,到了这个阶段落后效应就会越明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这也是学生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而且可以看到,县城幼儿园的进步不如一村一园,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到了中学阶段,一村一园有没有可能反超呢?这个说不定的。不管是一村一园项目给予了孩子们扎实的学业基本功,还是培养了优秀的学习品质,其延时效应的正面因素,还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这,也是我们学前教育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