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写千字文就是这样,开始写几篇文章,信手拈来,易如反掌,但若要天天月月年年坚持下来,就会相形见拙了。若要提高标准,天天都能推陈出新,写出“干货”,那就必须天天“进料”。
正所谓“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相当的积累和适度地更新,即便具备写作能力,天天写下去,也就会将肚子里的墨水写光,变成重复老论调的形式文章。
自己练习写作不到两个月,已有文思枯竭的感觉。个人总结了一下,除了公私事繁重之外,还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另外写的网文一般不拿过来敷衍,另一个原因是自己想随时逼自己撰写未经考虑成熟的话题的能力。加之平时忙碌,没有时间浏览各大门户和区域论坛,回家呆坐电脑前才发现没啥好些的,一些准备好的主题已有另文写作,而忽发奇想的文章比较草率,勉强为稿,也想留待日后修改完善。这么削减下来,能写的就更少了。
但仔细想想,在简书上写文的,谁不是都有着正经的工作,没几个人是能在简书这里依靠写作为生的。为什么别人能常出“干货”,而自己却每晚挤牙膏似得挤文章呢?答案只有一个,自己不常有“新料”。
没有“新料”,就不会触动一些平时积累的知识,那些潜藏的在知识躺着脑海深处,犹如你从来不曾学过一样,甚至,等到肉体消逝,它都没有形成灵感的一天。
没有“新料”,就无法继续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更好的支撑,也无法及时更新那种的数据。试想一篇分析当地经济的文章,所用的数据是大前年的统计,那谁会看呢?去年人民日报有篇谈俄罗斯经济,唱好国内经济的文章,从理论到阐述,都是大家手笔,可惜所用数据居然是好些年前的,而且尽挑坏的写,而对现今的俄罗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视而不见。
没有“新料”,就没有进步。就像一些老教授,几年不看报纸,不看学术书籍,对学生的论文横吹鼻子干瞪眼,用古老的方法论挑剔新思想新看法。当然,国外也是如此,甚至有位科学家不无讽刺地说“我们理论的发展,不是因为新的理论更先进,更让人信服,而是那些反对他们的老权威过世了而已。(大意,求问出处)
那么,在自己当前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才能争锋夺秒地吸纳新知识呢?我想了想,可以先采取以下办法:
1.午餐后翻阅省报、市报头版头条;了解身边的大事、要事、趣事。
2.家中休息时阅读专业书籍。特别是那些比较难啃的、方法论、批判思维之类的书籍。
3.零碎时间只适合浏览笑话、鸡汤文和本地论坛。
如果上帝格外开恩的话,我或许还能有机会去图书馆翻一翻近期的报刊杂志。但我已经快忘记去图书馆的路怎么走了。
好吧,马上去做、去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