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ku ★
明天下午我会去听一个前华为UI设计总监的分享会,内容是讲 design thinking的。在深圳我经常会参加一些不错的分享会,但是一直没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把这些分享会的内容用什么形式传递给大家。你们觉得,除了录音和PPT拍照资料外,我们如何在讨论会里面去聊这些呢?
★ 小明 ★
开直播的方式,或者小视频的方式,能更加直观的让大家参与分享会的讨论吧。就如同新闻联播一样,视频比文字更有吸引力。个人认为,文字就应该简洁化和重点化,这样才方便阅读与理解。
★ 小红 ★
录音都不能录还能拍视频吗
★ 小明 ★
都不能录音的话,就只有凭着记忆和理解输出文字进行总结概括来分享?
★ haku ★
一般不允许录视频的 都只能偷偷录音
★ 小明 ★
其实个人认为只听录音就过于浪费时间了,如果只能录音的话,进行分享的时候就最好出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就例如罗辑思维公众号的做法,有兴趣的再来深入研究讨论。太廉价易得的东西大家不会怎么重视
★ haku ★
意思就是要尽量浓缩精华,节约时间?我想尝试写公众号文章,每次参加完活动以后,输出一个概括性总结+我的分析评论。没办法拿到原始的PPT,所以如果自己要做这方面资料,对时间的要求比较高,及时性会差一些。
★ 小明 ★
对。毕竟大家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嘛。每段录音的时间都太长了,反而让人不好安排时间去听。就例如涅槃的哥特式那次,由于错过了从头开始,后面看见一堆语音,就不敢听了。
如果那次能语音问标题,总结结合应该更好些
★ haku ★
纯粹分享的内容,很难做到那样。如果是大家文字提问,分享者语音回答,就可以做到。知乎live的形式是,分享者自己做好PPT,划分好段落。但一样没办法对每段语音分标题,对分享者的时间占用太多了。
★ 小明 ★
对于只能录音的分享会而言,一个概括性总结还是很有必要吧?至于占用时间问题,还是一个价值问题吧?认为值得就会花时间去参与,例如会议室的讨论。认为不值得就不会消耗时间,例如过多过乱过无聊的Q群聊天。
不过 haku你的免费分享而言的话,写一个重点总结或者发一分钟的语音总结应该是可以达到分享目的的吧?
★ haku ★
讨论会和分享会其实是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分享会,最开始我们每次分享的内容都是有明确的主题。分享前还会写出具体的分享提纲,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参与度不高。我们总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分享了很多工作方面的东西,在校的学生对这些其实是非常陌生和不了解的。用语音分享的方式是不太合适的,因为落实到文字上的话,更加直观和方便一些。但是我没有选择用文字来分享这些东西,因为,大部分我们分享的内容,实际上网上已经有非常多的相关的文字资料,我们只需要把它整理出来,放到网站上,大家去看就行了,重复在讨论会面再做一次分享意义不大,并且大部分人看不懂这些文字,这是我参加了很多不同的分享群得到的经验。
第二种形式,主题讨论是建立在有一些文字资料的基础之上,大家先去看这些文字资料,然后再讨论汇总华中队买一些,大家没看懂或者不理解的东西来进行深入讨论,这是我们过去几周一直在做的尝试。
尝试以后发现,在讨论会上引导大家去讨论这些东西实际上也会因为,在校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而无法深入开展讨论。而过去2周,我们用设计分析的方式,把大家熟悉和喜欢的产品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大家去熟悉和理解工业设计以及设计流程,把这些和工作相关的内容一点点的将大家带入进去。所有这些讨论会都有出现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你很难去总结一次讨论会,到底讲了什么具体的观念。只能知道每周有一个大的主题方向,以及每天讨论的一个范围。而无法对每次讨论,进行细致的总结提炼。
但是,如果我们以文字的方式来进行讨论,那么对于后面那些想要回顾这次讨论会的人来说。一样会出现两个问题,有的人觉得文字太长,不愿意去看。就和录音太长,没有时间去听是一样的道理。
我总结了目前IDC同时存在的几个问题
1.参与人数不足
2.优化讨论形式,参与者和组织者都需要节约时间,降低参与门槛和难度。
3.讨论主题的选择(着重知识经验分享还是着重讨论引导)
4.讨论后的总结以及如何二次分享与传递(荔枝电台传播录音?语音讨论会的文字总结?)
相对而言,问题1可能是最难解决的,要解决他,就需要从其他几个问题入手。大家参与过的人,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 小明 ★
这些问题是IDC独有的?还是大部分分享会,讨论会都有的?我认为增强吸引力是比较重要的?例如讨论新生的问题那会,就对新生有吸引力,而近期的产品讨论,可能会让大一大二的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怎么增强吸引力呢?是类似于平面设计那样,让人耳目一新,感觉震撼呢?还是像游戏,那样令人上瘾呢?或者又例如课堂?类似于公开课那样的性质。才能吸引人来积极参与?
★ 小红 ★
问题出在大部分学生认为除手绘软件三大构成以外的东西都是没用的
★ haku ★
所以我们得分析用户需求,第一步就是先分析用户的组成。我最开始的期望是组成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恰恰多元化的组成反而阻碍了交流的进行。我就又开始让大家去思考交流的本质是什么,让原本不愿意交流的不同群体产生交流。
★ 小红 ★
我跟我同学说过,他觉得:“你有什么厉害的啊凭什么你跟我说啊。”很多人这样,然后我也懒得说了。
★ 小明 ★
解释多了就懒得解释了……咋们遇到的都是一样的问题。但我现在才开始,还有点活力与热情和他们聊一聊
★ 小红 ★
我真心没那么多时间。多元化,应该是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但大部分学生的目的都是设计表达。就算他们加进来了也不算是多元化吧。何况二次分享出去,同学说:听这个有什么用啊(嘲笑)。
★ 小明 ★
是啊,即便我致力于传播这些知识与思维,他们依然不屑一顾。我在想,能不能找机会多找一下各行各业优秀的人,在一个讨论组里,对一个话题,进行不同方向的讨论。或许那才更能启发思维吧
★ 小红 ★
学霸有三种
第一种是致力于考研 各科成绩都很漂亮 但可能在一些不必要的科目上浪费了一些时间 平时学习也很忙 这部分人是不大可能加入进来的
第二种是对各种领域的知识都感兴趣 也喜欢交流和分享 像涅槃那样
第三种 是第一和第二种的结合 这部分人更加忙 或许在顶尖学校里已经形成互助的小团体 不需要加入
有个A群,那里面也是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但我记得haku说那个群废了,为什么?
如果我们要做的像那样各行各业的人共创出新的观点,那么A群已经有这个条件了,为什么说废了
★ haku ★
就是因为形式不对,没有形成深度交流,仅仅是分享观点。
A群,其实参与度非常高,然后也是各行各业的人,包括每次分享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非常有意思。但就是因为非常多的人在发表观点,但观点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正反馈。如果你认同“学习是需要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的话,A群做好了前面两个环节,输入和输出都做得非常好,但是正反馈这个事情基本上是非常少的,那么这种交流即便你交流的再多,次数和范围再广,实际上并不能使得参与者在交流中提升什么。不同的人分享不同的东西,那些东西是在网上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可能是分散的),只不过因为我喜欢聊这个,所以我给大家分享这些信息而已,但是这些信息其实都是来源于互联网上。有的时候,邀请的分享者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分享中还会夹杂着很多他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种干货的分享虽然很好,但分享完之后,分享者是很难继续和参与者进行互动的。当参与者有任何疑问,或者是需要分享者来进行反馈的时候,他却不在了,无法持续的进行反馈。
绝大多数的比较热闹的QQ群,或者是各种论坛社区,他们都可以做到非常好的输入和输出这两件事情,也就是说,有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可以存在于这些社群里面,但是都很难做到一个高效及时的正反馈。所以这些群实并不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参与这些群的这些人,尽管你每次讨论的很多很热烈,但是讨论之后呢?到底对你的学习帮助有多少呢?其实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他只不过形成了,各种app之外的一个新的信息渠道的来源而已。
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希望我们讨论会的分享者和参与者,甚至是潜水者,都能够收到很大的收获。我每次参加讨论会,其实都是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上得到了一点一点的提升,这是我从分享讨论会中得到的收获。而很多参与者可能参与几次就没有继续了,因为光是听和发表观点,得到的收获非常少的。如果一件事情对你而言只是一个兴趣爱好,只是业余时间闲的无聊来参与的话,那么他是无法长时间坚持的。只有这件事情确实对他有帮助(比方说锻炼身体对身体健康),你才可能去长期坚持做。分享讨论会也是同样的事情,如果你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无法从讨论中获取到成长,或者是获取到新的观点和思维的话,那么这个讨论就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了。
不光是QQ群,贴吧里面也是一样的,有太多太多,一开始有非常大的热情,愿意来分享愿意来和大家讨论的人。大量这样的人没有坚持下去,原因就是他无数次的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从这些事情中的收获与提升非常的少,变成了一种无私的奉献了(雷锋也有累的时候)。因为我们讨论的形式,或者是我们参与讨论的人员的组成不足以使得分享者本身从讨论中获取到成长,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分享者在单方面的输出而没有输入。所以你们会发现很多组织这种讨论会的人,其实背后的目的无非是有培训班,在促使着他进行讨论。包括我自己也是,我主持讨论会的目的,最终是要找到可以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人。
所以我现在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是需要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够促进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从中获取到养分。尤其是分享者本身,为什么分享者愿意来分享?到底从分享中如何获取成长,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来进行分享(我指的是普通人而不是什么大咖)。当大家形成一定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大家都能够理解这个交流形式之后,才可以从讨论中,而不是纯粹的分享中去获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圆桌讨论会,私董会。这些是属于更高阶层的一种讨论形式。这种讨论形式是可以直接解决一些非常核心的,非常困难的问题的。但参与者本身的层次如果不够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水平,这种形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都建议大家一起去加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和QQ群,目的是在于从别的社区里面去学习他们的各种形式。当我们每次采用一种新的形式进行讨论之后,我们会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和教训,然后呢我们会改善我们的现有的这种形式或者是创造出新的形式出来进行实验。
综上分析,我们现在不是需要找到专家来进行分享经验。即使没有找到专家,我们自己在网上看到一些不错的文章和视频,把它们作为一种基础,对他进行讨论和分析,这就已经是非常好的分享内容了,并不需要额外的专家来这里专门进行分享。比如说我们看了某设计的纪录片,视频里面就会有大量的信息和内容。我们都看完之后,开一期讨论会来讨论这个视频,其实这种讨论才是可以形成深度讨论和正反馈的。
找一个专家来讲,其实和看一个纪录片是没什么太大区别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和这个专家进行沟通和访问,形成一个高效的反馈。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专家,我们大家看完纪录片之后,参与者互相之间去沟通讨论,就形成反馈。
而现阶段的问题是,连找一篇不错的文章,或者找一个不错的资料,针对这个资料来进行分享讨论,这个机制都没有形成起来。大家还不知道如何去,根据这样的材料进行讨论。
★ 小红 ★
如果自己之前对陌生的领域完全没有了解的话 是很难形成反馈的
我反正是觉得我lv太低
写数学题的时候 学霸之间互相讨论可以凭空产生很多种方法 学霸和学渣之间就没法讨论 只能是学霸教学渣
★ haku ★
提问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反馈,圆桌讨论会里面参与者大部分都是各行各业,没有什么相同的背景,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进行讨论,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并不需要你对这个领域很了解。
学霸和学渣之间无法沟通,重点并不在于他们本身的学习能力的强弱,而在于学渣可能并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提问的方式。如果他能够把这些学霸之间所用的沟通手段学会的话,那么实际上他也是可以和学霸去进行沟通的。学霸也是在不断优化他的学习方式和沟通方式的。但学渣基本上没有。
我认为,学渣之间如果用更好的沟通方式,一样可以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和提升。
★ 小红 ★
每周一三五这个语音文字结合讨论形式挺好的
★ 涅槃 ★
其实不是得到得不到方法,是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质量会影响到沟通的
★ 小红 ★
如果圆桌会议可以形成反馈 我们的讨论会也应该可以 如果不行只能说明lv不够高(比如我) 但都是暂时的
★ 涅槃 ★
@小红 多多的去总结概括问题,提高提问的方式和要点
★ haku ★
比起邀请更多的嘉宾来进行分享,我觉得如何让大家能够更快的更方便地提升参与的效率,
比方说到底该怎么提问,
比方说到底该如何进行沟通交流,
比方说什么是事实,是什么观点,
比方说如何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歪曲观点,
可能会比讨论本身更加重要,因为这些直接会影响讨论的质量。
圆桌讨论会只是一种形式,如果参与者本身的思维和他的提问方式不妥当的话,再好的形式也无法形成高质量的交流。比我们资料群里面,我之前不断强调的一件事情,我们分享资料的时候不要只是去转发,而是你对这个资料有什么观点和看法,应该要写在后面。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群里面大部分人都很难有人做好。
深度交流三要素:倾听,思考,表达
很多群里面,大部分的人是在倾听(默默地潜水)。如果你不学会表达,不去思考的话,其实会影响你倾听的质量。影响的结果就是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听到以后接受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去看视频节目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个情况,一个专家发表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每个人听到一样的内容,但收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 haku ★
如果吸引不到更会讨论的人进来,那么就需要把这些不会讨论的人变得会讨论。你们可以多加各种各样不同的QQ群,然后去看看那些,讨论比较多的群里面,他们讨论的结果,对你到底有没有帮助。然后就能理解我之前说的那种情况,就是一个讨论非常多的群,还是不能够对大家学习的巨大的帮助。
★ 小红 ★
圆桌会议参与者是很有思维的人,所以可以形成反馈
但A群不能很好的形成反馈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维问题吗?可是我觉得里面的人很厉害
是形式问题吗?A群也可以按照圆桌一样进行提问
★ haku ★
信息 知识 经验 思维
通常讨论会上分享的是这四类东西。你不用参加讨论会,仅仅通过网上看各种文章,或者看书就可以找到大量信息和知识。但是要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反馈,比方说你提问或给对方观点进行个评论,这事需要你要有实践的经验,需要你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的。
★ 小红 ★
一个学金融的人是否需要一个艺术学生的感性思维?
★ 小明 ★
@小红 我认为这问题就像一个理科生是否需要学文科一样……
★ haku ★
SPOT会议引导
我之前有去参加过一次会议引导的培训课程,它里面就是用具体的规则和方法告诉你如何去开展一个讨论会。那天在会上的很多人都是拥有5到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按道理说他们有自己非常熟练的思维方式且具备丰富的经验,但是讨论会上还是会出现,有的小组做讨论的氛围比较好,有的小组并不好。因为这种方法和形式是需要不断的去练习的,练习的同时也需要你不断的去改变你过去的思维方式。
★ 小红 ★
所以A群不能很好的形成反馈是因为缺乏锻炼吗
那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 haku ★
对。不是人的能力问题,是方法问题。
小邱
我们学校就是理科生学工业设计,但前几届是艺术生,老师说理科生有思维更善于创造
★ haku ★
如果可以的话,你们可以去买那些书籍来看一下,我到时候会列一个书单,让大家训练自己的讨论方法,因为既然我们想用讨论的方式促进大家交流,促进大家在讨论中获得成长,那么我们肯定要改善我们自己的讨论方法,提高参与讨论的能力。
★ 小明 ★
其实真的有那么明显的学科鸿沟吗?我个人认为综合性人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的知识广而多是必须的,但自己得有精通的技能。
例如搞金融的,有了艺术的感性,会不会工作压力小些?会不会工作效率提升?会不会让自己对于市场经济的走向更加敏感?我认为是会的。
★ 小红 ★
综合性人才 未必
有人考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证书 还不如学精一门
★ haku ★
考一堆证书和综合能力完全是两码事儿。你们就自己想一下做工业设计的时候,除了产品设计的所有基础方法和理论之外,你需不需要去研究市场,需不需要去研究推广和传播?
★ 小红 ★
工业设计其实不是一个学科
★ haku ★
为什么那么多工业设计公司只有洛可可在营销做得最好?论设计能力比他优秀的公司非常多,但是都没有它发展的快,没有它的规模大。有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小红 ★
洛可可其实只是贾伟的个人品牌撑着
★ haku ★
一个企业并不是靠一个两个人把它撑起来的。
★ 小红 ★
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品牌
怎么说 有点像明星效应 某明星去开一个公司 公司发展很好 其实消费者消费的不是公司的产品 是明星本人
如果我没有记错 在2012年的职来职往上我见过贾伟 他的目的不是招人吧………而是提高提曝光率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还是2011年………?不记得了
★ 小明 ★
我认为工业设计真的应该独立成院系……作为一个专业,它真的不恰当。学生学得太多但掌握不深刻,对推动设计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 haku ★
大学教育这个问题太大,不是我们要去讨论的。我们还是得从具体的事情入手,比如发现某个痛点,然后解决它。就像我们现在在思维酷里面组织大家讨论,如果这么小的一件事情都做不好的话,在班级里面在学校里面同样的,也很难组织起大家的一场讨论会。甚至可以说,在互联网上做这件事情的难度相对于班级里面做会更加容易一些,最起码参与讨论的人都是一些想要讨论的人,只是目前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无法去更好地参与讨论而已。而在班级里面,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愿意来讨论。
这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你想让大家更好的参与讨论,首先就要让大家愿意来参与讨论,要大家愿意的话,起码他得意识到“我跟大家讨论和分享观点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要建立起这个意识,又需要改变这些人对于“学习”这件事的认识。只要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学习的本质,以及更好的学习的思维,才可能会去做我们希望他做的这些事情。所以你会发现不参与讨论,不会自主学习,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些只是一个结果和表象。你从这种表象上去解决问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根本问题在于都没有理解什么是学习的本质。或者说过去对于学习的理解与现在我们需要综合性人才掌握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
★ 小红 ★
我真不想花时间去拯救一些人的思维
他们父母花了十八年都没有拯救过来
★ haku ★
但是你说我们今天讨论这些内容,如果把这些文字发给那些学生看,他们能看得懂他们愿意看吗?不会的。他们用过去的经验和思维,会认为我们现在说的这些都是屁话,非常虚非常飘渺,非常不接地气的一些事情。
但是另外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是,已经掌握了这些思维的人,比如那些发展得特别好的设计总监,他们有多少人有时间愿意来跟你交流和分享呢?恐怕也很少。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去采访一些知名的设计师和总监,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些采访,恐怕这些人很难有精力自己来写文章,给大家传播他们的观点和思维模式。
IDC想做的事情其实是想把这些网上分散的,各种设计的经验和方法,还有不同的理念,能够以一种更加有效率和接地气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让初级设计师,让还不具备这些思维的人去掌握和运用它们。可能我们的方法有效也可能完全无效,但需要去尝试一下。
★ 小红 ★
你把我们都培养起来了会不会跟你抢饭碗
★ haku ★
不可能,市场太大了。
IDC讨论群,目前有几个问题同时存在
1.参与人数不足
2.需要优化讨论形式,参与者和组织者都需要节约时间,降低参与门槛和难度。
3.讨论主题的选择(着重知识经验分享还是着重引导大家去讨论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4.讨论后的总结以及如何二次分享与传递(荔枝电台传播录音?语音讨论会的文字总结?)
相对而言,问题1可能是最难解决的,要解决他可能需要从另外几个问题入手。所有参与过讨论会的人,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这几个我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你们也可以说一下,如果想让讨论氛围变得更好的话,到底你们心中认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刚才dans说了要增加我们讨论会的吸引力,我们每个人认为的关键问题是不同的,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最关键的问题,应该优先解决哪一个?我认为应该最先去解决我们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不管它是不是真正的关键问题。
涅槃也是认为要增加吸引力和参与度,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用设计分析并且是大家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来进行设计分析讨论,从而提升大家的参与度。
下周是设计分析的第三周,并且是每个主持人讲一个设计师的作品。我们这三周分别讨论概念设计,量产产品设计以及设计师的作品。其实也是在不断的去优化这个设计分析的讨论流程,等结束以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了。
★ haku ★
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我想把我们这个群里的聊天记录也整理出来,放在官方网站上面,因为现在网站的浏览量还挺多人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集思广益,去提出改善的意见。
★ 小明 ★
可以的,我一直支持正确的共享智慧
★ 小红 ★
好的
以上是2016.10.22的讨论记录,主要梳理了我们现在讨论会进行了12周以后,所发现的问题与总结。从13周开始,我们讨论形式开始变为每天讨论一个设计师的作品。
大家看一下我们的聊天记录,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之前的讨论,虽然一直在进行,但是参与度非常低。这里面既有大家能力的局限所造成的,还有更重要的我认为是我们的讨论形式与讨论的方法,大家并没有去熟练的掌握。所以我们将会去调整我们的讨论流程,让参与讨论的门槛更低,提高大家的参与度。
在我整理这篇聊天记录的时候,我们第十三周的讨论会已经结束了,效果非常好。令我感动的是,终于大家开始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了。我们讨论会的名称从第十三周开始正式变更为《九点发声》。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形成这样的习惯,只要九点钟就会来IDC发出你的声音。
如果你们看了这篇聊天记录之后有什么想法,希望你们在网站里面进行留言,我会一一回复的,谢谢!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可能不是我们自己能想到解决方法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成长。
如果你看完之后,一时想不出有什么建议的话,那么我想请大家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问题3.讨论主题的选择,你倾向于A和B哪种?为什么?
A由一个主持人来分享知识和经验
ex:我是如何把工业设计的设计流程,运用到UI设计上的?
B由主持人引导大家参与,去讨论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ex:怎样进行竞品分析?
问题4.讨论后的总结以及如何二次分享与传递
A荔枝电台传播录音?
是否有必要把讨论会的录音发到电台网站?你会转发给别人听吗?
B语音讨论会的文字总结?
你是否愿意成为志愿者,来帮助我们整理文字总结,总结的方法我们会告诉你。就是把讨论会里面讨论过的问题,都列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