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央视的《主持人大赛》中的一集,让我印象很深刻。
节目中考参赛者一段90秒即兴新闻讲解。题目是:19岁高速女收费员,被顾客责怪委屈掉泪,但下一秒就坚持微笑服务。
参赛者从态度、角度、温度三方面讲解,完成出色。
但是,更精彩的是主持人撒贝宁的总结:
我们的服务行业,把所有从业人员都培训成统一标准,统一笑容,人物这就是最后的服务,但是真正的服务是艺术,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所以从这个姑娘由哭到笑,我感受到的是更为心酸,她真不想笑,那一刻她真不想笑。
但是她的职业训练,让她因为训练有素,所以她马上转过脸来。所以我们的服务在未来,究竟如何提升这两个字的艺术含义,真的别把服务变成一个标准和流程,或许对服务者和被服务者来讲,是最好的。
这段话堪称“优秀主持人语言艺术教科书”。
同样是主持人,参赛者看到的是“笑容背后的敬业”,但撒贝宁的切入点明显更深一层,他看到的是“敬业背后的心酸”。
看到这里,心中不禁为之一振,是啊,同样的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得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新闻讲解后面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思维逻辑,更需要同理心。要是我看的话,也只会得出“敬业”这个角度,但是撒贝宁却能从服务的艺术这方面切入,真的是很厉害,这背后的专业知识是过硬的。
我们普通人不也是一样吗?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够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与观点,那么这就是你的优势。
虽然面对的题目是一样的,但是有的人却能得出不一样的看法与深度,这是人们的认知决定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互联网的发达,信息极易获得,但这也导致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就少了思考。只有现成的答案,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长期来说对自己的成长是没有用的。
而认知的深度与广度才是决定我们的竞争力所在。
因此,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不要仅仅满足于“是什么”,有时候多问一个“为什么”,能让自己的思考会更有深度,甚至能得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以上,与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