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第一天,正在兴致勃勃谈论捐赠的事,孩子的妈妈提出相反的意见。其实这些意见大都来自媒体。这一瞬间,能觉知叛逆的浮起。有时候就是为了寻找认同而去分享自己的想法。当结果不是你期待的样子,小我会把对事延伸到人,就有了情绪。
虽然能觉知,也知道寻找认同背后的心理因素。但是过去的教育,记忆依然会把你拉回到负面的状态里。这不是我对你错的问题,而是激起了童年里的选择被否定的场景。
我坐在沙发,不能让这股情绪形成迁怒。脑海中浮出法海寺画面,开车经常路过,但从未去过。这次就骑行去这里。拿出背包,放上两瓶水,两个月饼,充气。开始今天的骑行。
没用导航,顺着感觉,走到哪里,算哪里。沿着熟悉的道路,又觉得陌生。日常都是透过玻璃,让自己和自然有了距离。走在松树之间的小道,时不时躲避松针,进入它们的世界,当然要遵守它们的规则。
自然会疗愈一切的烦恼,情绪随着风声,树声消失了。从树林中行驶到公路,沐浴在阳光下,并没有感受的热,而是喜欢那种上坡时挥汗如雨,下坡的凉风习习。大约行驶了10多公里,看到一个路标,指向法海寺采摘园。
随着路标骑了进去,走到路得尽头,并不是。没有失落,内心的平静完全沉浸在当下里,过程比结果重要,沿着村里的小路。随行而骑。村在山的脚下,我仰望远方,山的巍峨近在眼前,山坡越来越陡,推行而上。跃过之后,又到一个平台,团圆的日子,远方的亲人聚在一起,车辆也多了起来。
站在这个平台望向山上没有完工的建筑,成为当下的目标,推行而下,穿过一幢幢的平房,拾阶而上。来到一棵梧桐树下,叶的茂密遮蔽了太阳的直射,车子停在这里,触摸大山。
记得《古兰经》的一个故事: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问道。
徒弟问:“听说你会搬山之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
师傅说:“好吧,我就把对面的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说:山怎么不过来呀?师傅不慌不忙的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说明的一个道理,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走到这里,好像忘了开始的目标,拿出手机导航,法海寺距自己不足千米。从原路返回,才发现已经路过,只是没有留意。
今天由于疫情,暂时关闭,从外面看到千年的银杏树的树冠,门前300多年的老槐树仿佛在诉说过去的故事。
该寺因法海建立而得名,距今有1700年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