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先生的翻译是:
柳下惠担任典狱官时,多次被免职,有人对他说:您这样还不愿意离开鲁国吗?
他说:坚持原则为人工作,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呢?如果放弃原则为人工作,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直道也好,枉道也好,升迁也罢,免职也罢,都是事相而已,都是选择和被选择而已。天下的事物,天地间的自然风物原本是自生自灭的。但是却随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不断展开,就生起好多事端,很多差等。比如普通老百姓,王者、圣人等等。天下的动植物、矿藏都是自然形成,本没有彼此的所属关系。然而,因为人类的不断繁衍、发展,逐步变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人之于自然界,甚至在不同阶层的人之间就有了不予而取的能力跟特权。有人说‘不与而取是谓盗’,也有人说‘天予不取必受其咎’。由此看来,并非《天下无贼》,并非天下无道,而是道亦有盗,所谓:民者,私之盗;圣者,天之盗
民者,私之盗
金银珠宝,酒色才气,
尊贵显达,以为至宝,
一叶障目,熙熙若鹜,
不与而取,命失其盗。
人们大都认为金银珠宝、酒色才气、尊贵显达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被私欲迷惑着、驱使着,或巧取,或豪夺,争先恐后地去设法得到这些,这些做法大都是不予而取的强盗行为,这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强盗场上,不知迷失了多少身家性命。
圣者,天之盗
天道常在,不舍一人,
道亦有盗,圣人其盗,
身以合道,天长地久,
天与而取,反失其咎。
天道常在,从来没有舍弃任何人。天道也有人盗取吧?圣人就是盗取天道的人了,按照‘不与而取谓之盗’的说法,圣人算是‘盗’吧。然而,圣人按照天道的要求行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可以明哲保身,同时能照顾一方百姓,甚至造福整个天下人,被后代人传承,直到天长地久。虽然天道没说过任何人都不可以窃为己有,但是它也没有说任何人都不可以取用它,所以,圣人得到了天道,并按照天道的要求去做,反而没有灾祸啊。
又及:
古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原来,老早老早以前,就有老祖发现这个问题:天地之间,大家都是盗来盗去的,只是要盗得‘宜’,就是适度,才能相安无事。
盜可盗,非常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