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好冒犯君上,是极少的;不好冒犯君上而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一个有心世道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根本的事情做好了,世界自然就会太平。
孝悌,应该就是仁的根本。 一个人能孝悌,心情自然和顺,自然不会做出犯上作乱的悖逆争斗之事,政治上没有乱臣贼子,天下自然太平,所以要天下太平,就得提倡孝悌之道,以期家家孝悌、人人和顺。
2
孝道虽然多端,但以顺为主,所以不违抗父母兄长是一切孝行的基础,不违逆自然能承顺亲志,承欢亲心。但天下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说起来容易,临事却并不容易。
左传中有记述:晋献公立了太子申生,并且有了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和夷吾等子。有一次晋国打骊戎,骊戎献了骊姬,后来骊姬生了奚齐,她就被立为夫人。 但骊姬并不满意,为了巩固她的地位,希望立自己的孩子为太子。
她和朝中小人勾结,游说献公把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众公子都驱离京城,派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驻守,并且常挑拨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达成废长立幼,立奚齐为太子的目的。
骊姬又和小人订下毒计,骊姬对申生说,“国君梦见你母亲,你一定要赶快祭祭。”当时申生的母亲已经故去,申生立刻回到自己派驻的宗庙所在地祭拜。拜过后把祭肉和祭酒送到京城呈给父亲——这是古代的礼节。
偏偏献公去打猎了,骊姬把肉放了六天,献公回来,骊姬加了毒呈了上去,献公用酒祭地,泥巴地隆起了,怀疑有毒,把肉给狗吃,狗死了。给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祸害来自太子。
献公火了,申生怕了,跑回了驻守地,献公杀了申生的老师消气。 有人劝太子说,“你要把事情和国君说清楚,国君一定会调查真相的。”申生说,“父王如果失去了姬氏,一定居不安,食不饱。我去诉说,姬一定有罪,父王年纪大了,做儿子的不能让他开心,又怎能夺他所爱。”
“那你快逃吧。”申生回答说,“父王没有明查这件事,我担了个杀父的罪名逃,谁会收容我?”辩也不成,逃又无路,申生上吊自杀,顺了父亲和骊姬的意思。
申生一死,骊姬就不怕什么了,想将知情的众公子一网打尽,重耳、夷吾逃跑了。二十年后,重耳回到故国,重振晋威,成为后人所谓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史家对这个事件记了一笔:“晋侯杀其世子申生。”申生为了顺父之意,甘把生命奉献了,但却使父亲背了杀子的恶名,所以后代史家称申生为“恭世子”,而不以“孝”许他。孔子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陷父于不义。”
服侍父母,如果我们觉得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但也不要放弃我们的意思,慢慢地耐心劝导,这样我们也许很辛苦,但我们不会造成遗憾的事。
3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幼嫩细弱的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人们付出多少苦心。小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满意,我们只管张开嘴扯着喉咙大哭,妈妈一定急忙赶来,又亲又哄又抱。更不用说,我们饿了渴了不舒服了,母亲所付出的辛苦和煎熬。等我们长大肢体健全,头脑灵活,可知母亲操了多少心,担了多少惊。如果母亲一个没留神,我们可能将小手伸进了插座,或者打翻了开水壶……
父母给我们生命,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忍也无权伤害生命,如果我们爱父母,就从珍爱我们自己的身体开始。当然人吃五谷杂粮,偶然染上疾病,也在所难免。
不过我们却不能自己作践自己,暴饮暴食,熬夜游乐,都不是惜生之道。父母在我们身上投注的心力,可谓至全至尽,死而后已。如果我们事事好自为之,让父母放心,也是一种孝顺。
4
现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富,但物质不能代表一切,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儿女生活压力大,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没有耐心,甚至没有好脸色,认为满足了父母的物质生活就尽了孝。实际上孝道多端,其中最难的就是“色难”。
我们要尽孝,可以从许多方面做,不光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理解他们因为衰老而力不从心的需要,懂得他们因为惧怕孤独死亡而需要安慰陪伴,更要在他们的唠叨无能面前,要有父母对待我们小时候一样的耐心与和颜悦色。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许多人舍近求远,去庙里烧香拜佛,却对家里老人视若无睹,不知孝顺。大师也说,真正的修行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
人生所以美好,因为有爱;世界所以可爱,因为有情。一个没有爱心的人,鸟语花香对他都没有意义,因为他心里没有春天。只有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有福,才有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