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1e20c436d4d90ccd.jpg)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教育或者学习的初心,就是“学以为己”。“为己”的含义是,你学到的东西首先要去修养自身、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名利。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意思是君子通过学到的东西让自己本身的格调、品味能够提高一点;他又说“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思是小人学到东西是为了跟别人做交易。
“为己之学”是一种“成人”之学,即教育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呢?《大学》开宗明义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描绘的就是儒家心目中的“成人”。而且这种“成人”之学,必须付诸实践。《大学》所说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内圣外王讲明“修身”的重要性。修身对个人来讲,要完善自我人格,乃至“希贤希圣”,追求圣贤的至善品德;对家庭、社会、国家则是要遵守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规范,推行和维护家庭、社会、国家的伦理秩序。
所以,“为己之学”,就是“学”要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为人之学”的“学”则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听听说说而已,这样的“学”只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而与自己人格的完善毫不相干。是否把“学”付诸于实践,就成为了“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根本区别。孔子认为学生都应该言行一致,知了就要行,学了就要行。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
所以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达到圣人的境界。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立足于自己。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是修身的根本态度和精神。
孔子提出了一个为学的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志于道”,是学习和教育的总纲领。立志求道,获得人生的最高真理和智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放在第一位。以“志道”、“致道”为理念,这正是学校教育神圣之所在。
“据于德”,则是“求道”的根本途径。要以人的内在德性为依据,发挥人的固有潜能,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生的真理和智慧。
“依于仁”,进一步说明仁是德性的核心,也是德性之全体。“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方法只能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仁体现了道的核心价值,所谓“志道”、“据德”,就是以仁为核心价值。
“游于艺”,是指文化知识教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指人文知识,但广而言之,可指一切文化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这是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他认为,这些知识是道的载体,通过学习,可“下学而上达”,获得最高真理。也就是说,学习知识,不能游历于道之外,要以道为指导。
“为己之学”,要成就君子人格,就要修德、讲学、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培养,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修德是做人之事,讲学是知识之事,学问知识不能离开做人,知识是要人去掌握和运用的。因此,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孔子始终将修德置于第一位的原因。这一点,正是现代教育最缺乏的。只学知识,不知做人,品格低下,缺乏修养,是成不了人才的,是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fd2cc1af45e00d5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