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私信中,有一位粉丝问我,她发现孩子老是偷拿幼儿园别的孩子的东西,应该怎么办。我回复道:亲爱的,请帮助孩子体面地还回去,不要简单粗暴地定义孩子“偷拿”,可以定义为“误拿”。可以妈妈和孩子一起去还。每次拿回来,都好好地一起还回去,和老师说明是“误拿”了,表示“误拿”的歉意。
如何对待孩子可能的“负面行为”?我给“负面行为”加双引号,是因为,孩子们行为的不稳定性,不能用简单的正负来区分,只能加引号来标示“我们从成人出发来定义”的行为性质。所以,在所谓“负面行为”的矫正上,“柔软温暖”地化育,而不是“硬邦邦”地教育,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把孩子独自推向被审判、被判决、被标签化的位置,是我们“大人集团”理应具备的共同出发点。
在行为方式走向稳定成熟的人生过程中,每个孩子,每个人,都可能经历一些不成熟的、与社会普遍准则不相融的“冲动选择”和“直觉选择”,这非常正常。冲动是必然的,不要急着区分好坏,不要急着定性,冲动是能量的外化。
我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做妈妈的,对孩子能量不恰当运用的反应,可以是柔和的接纳,但要佐以坚决的调整,这种调整的要点是“一起面对”、“淡化标签”。
一个孩子的长大,就像一棵大树,虫洞、鸟窝、风雨侵袭,都不可避免。然而,阳光、水分、土壤如果充足,大树一定能冠盖浓郁,果实俨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