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至约见第一友,聊慰静候两年之阴差,唯愿与己相期无负平生。
读完《战天京》,我如是写到。
购入《战天京》,已是四年以前(写的时候记错了时间),作为罗思铁粉,对罗骗子的推销可谓言听计从,此书即是我对罗崇之正盛时而来。得此书,欣喜若狂,读至寥寥却因事放下,期间每翻欲读总有相抵之事,一放两年之久。此次暑期归至,排异事与其首约密语,是以“归至约见第一友”,终成相遇相知之幸事,是以“聊慰静候两(四)年之阴差”。
再次走进太平战事,时隔七年之久,对太平天国之趣,起于大学每晚挑灯摒气的夜读。再次遇见,读罢此书,对那个时代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又有了一种不寻常的亲近感。此书中混合了大量章奏、书信、正史、野史,轻松的描述了当时的各种人际关系。
在阅读缝隙,深为其感有二。
其一,是曾国藩的精妙奏折。
破南京后,曾、左因伪幼主洪秀全之子是死是活,用奏折在领导中枢开展激烈的口水战,曾以其口水的精湛,巧胜。在曾的辩解折里,巧用借口将具体惩罚对象转化扩大为抽象的集体,针对左在奏折里给的一巴掌,反手就是一记猛拳,奏折结尾曾却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将浴血奋战、克城擒贼之功勋,归于圣上之福德,将呕心沥血、运筹决战之劳苦,归于微臣之幸运。此乃为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非曾无法为也。
今人做事,虽不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遇事不怕、处事胆大,让功卸责、避谤邀解的人情往来还是需学上一学。会说敢说,能说懂说将会成为助力之臂。
小杺生活在一个家有领导的家庭,据她讲家里面每次吃饭都有固定的几个人是巧说如簧、谈笑横生,固定的另几个人是默不作声、有如白丁,而家里的领导对应着有两种不同的对待态度,经长时间的生活潜移默化,最后连同一个父母对待自己的会说与不会说的儿女,也有了明眼可见的偏差。家庭如此,更待社会?
所以学说,是成长之关键,家人之间要说,友人之间要说,同事之间要说,欢愉之时要说,争议出现也要说,说之必要,不言而喻。说后更重要的是放下,偶尔的迅雷风烈,寻常即天淡云闲,之间的相互转换还需看官自己琢磨。
其二,是曾国荃的暴富非真是假。
此役之后众口一词,曾家老九(曾国荃)骤成巨富。此书通过粗估细算、货币转换,洋洋洒洒十几页的笔墨详尽了曾九的廉洁,以及历史记录的选择性,与集团利益的阴谋论。点明曾九受谤,一是其个人失欢于笔墨大夫,一是湘军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受到猜忌,需要有缺口,曾九则成为了历史所欺之羔羊。
读史论人,自当辨别这种出乎个人私心,近乎政治倾轧的手法,勿为古人所欺。历史犹此,日常更胜。写书之人于古人都不能做到以实相对,对荧屏内外的你我他又何来实事求是。
网络上的大小真假之事数不胜数,围城内外的是非辨不出真伪,要用什么眼光看待周遭事件,相信至何止,不被古人欺也不被今人骗,着实非学问,乃经验。适当的听取,不轻信不谎言,不抱怨不心急,静心做好手边事,历史的河流不会遗留任何人,风雨总会有,却从未长久,更况人间诸事。
读罢此书,从历史的长河中窥见自己的流迹,也是一幸事,至少认识到,无论怀着多大的善意,仍然会遭遇恶意;无论抱有多深的真诚,仍然会遭到猜疑,所以淡然处之,莫问根底,为自己留一片晴空万里。
四年之后,感谢与你相遇,骗子的话不可不听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