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妈妈是一位数学老师,是陈忻老师的从心课程的学员,和我也算是师姐妹,看到她的这篇总结,我觉得收益匪浅,所以今天特意来分享一下。看了之后我要反思对于多哥学习数学,我是否也该为他做点什么。
###
今天想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孩子认知发展的特点,来和大家聊聊我们对孩子数学学习应该报以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一、数学这门学科的第一个特点: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相比于语言类学科的学习,数学是用高度抽象的符号来呈现其内在的逻辑的。举个例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指着花,告诉孩子这是花,多说几次,孩子很快就学会了。但是你要怎么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数字3呢?3可就抽象多了,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点数物品时,数1、2、3,这个3指代的是第三个物品,重点是不管你数的是什么,糖果、香蕉、积木,等等,只要在第3个的,都数成3,3可以表示任何排第3个的物品,这其实很抽象。
另外3它表示一个集合的总数,3岁之前你让一个孩子数东西,他可能会数1、2、3、4、5,但你问他一共多少个,他会瞎说一个数字。因为他还不理解数到最后的一个数字就表示总数,这是需要接触大量的、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慢慢提炼出来的。
所以,很多时候对家长来说非常简单的、熟悉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不妨去试试,如果现在我们用不熟悉的八进制来计数,也就是逢八进一,请问5+6=?您是不是也要反应一会儿,5+3=8,就要向十位进一,剩下了3,所以等于13。再试试,如果用ABCDEFG……26个字母代替数字,请问比E多C是多少?您是不是都想要掰掰手指了?了解数字符号的含义,了解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了解加、减符号的含义,最后才能来到数的运算,这一路是很漫长的。辅导孩子的时候,可以想想这些例子,也许就能平和许多。
二、数学这门学科的第二个特点:数学是一门层级递进的学科。
我们学一篇语文课文,教学环节之间是可以调换下顺序的,不需要每一个字词都过关了再去理解文章,反而可以通过理解文章来更好的学习字词。但是,数学的教学顺序是不能乱的,比如四年级认识三角形这一课,你必须先了解三角形的特点,才能教学三角形的高,数学的概念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低一级概念掌握扎实了,才能去理解高一级的概念,再比如:如果你没有真正的理解透数的逻辑,在学习数的运算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你没有理解面积公式,只是死记硬背记住了,那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复杂问题时就无法灵活运用了。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学不好,不是一味地刷题练习,而是去帮他退阶,弄清楚基础的概念。低年级时接触的概念少,到了中高年级概念就越学越多了,要解题是需要融会贯通好几种概念的,所以,中低年级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的底,不然到了高年级要补就困难多了。有些孩子到了高年级,学习态度端正了、也花时间了,是能很快补上来的,因为他本身大脑发育、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低级别的概念会快一些。但更多的孩子是,前面没搞懂,带着认知的漏洞又学新的知识,就越学越懵,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那这里我想插一句的就是说,要多和老师沟通,因为家长肯定对教材不够熟悉,关于家校沟通我放在最后会讲。除此之外,低年级时还是需要父母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我们可以让孩子给我们讲题目当小老师,来判断他学的怎么样。
三、孩子认知发展的特点:
接下来说说孩子认知发展的特点,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感知觉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这些名词听起来很绕,具体是什么其实没必要知道,家长需要知道的是,中低年级的孩子,在辅导他们的时候,我们不要光用抽象的语言来解释,而是多用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孩子理解。有时家长辅导、孩子听不懂,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而很有可能是家长的方式不适合孩子,与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匹配。
不要着急,任何数学知识的学习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即体验——语言——图画——符号,学校因为大班教学、统一进度的局限,更多是后面两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缺乏直接的体验和语言的表达,而这是家庭可以去弥补的,多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去联系,提供具体的实物、具体的场景,让孩子去探索。比如六年级时经常考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你说这在课堂上充分探索是不现实的,那完全可以让孩子在家剪剪拼拼。相反,如果孩子课内知识掌握的很好,家长也可以找稍微难一点的题目让孩子去感受到挑战的乐趣。
还想说的是,咱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教学进度是统一的,这是学校教育的缺陷。家长和孩子会收到来自老师的压力,老师有来自领导的压力,领导有来自更大领导的压力,这一环下来,最惨的是谁,是孩子,那作为家长,要多替孩子承担一些压力,而不是给他们更多的压力,同时最重要的是提供帮助!
四、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的帮助
我先讲讲我们家长自己可以给孩子提供的帮助,最后再讲讲我们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家校沟通其实是从另一个途径在帮助孩子)。好,首先我们想一想,学习的主体是谁?是孩子对不对,作为家长我们只能观察孩子,给他提供脚手架的帮助。我们都梦想着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自己想要好好学习,不用父母管,我想说如果有这样的孩子的话,一定是前期父母做了些什么。
1、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氛围:经过前面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孩子认知发展特点的讲解,我希望家长们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个孩子学习路上的帮助者,不要因为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孩子对立起来。给孩子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因为孩子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大脑的警报嗡嗡响,大脑是没有精力去学习的,他必须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其实我们成人也是这样的,心静不下来,效率就不高了。
2、 调整目标、重视错题:我们的目标不是孩子考多少分,而是孩子是否理解了知识点,如果你听说过有些孩子一二年级能考高分,三四年级却掉下来,那多半是因为一二年级的知识简单,他通过记住或者模仿做出了题目,但是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到三四年级内容复杂了,原先的方法就不灵了。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关注孩子平时的错题,发现漏洞,及时的通过多体验、多讨论的方式,帮助孩子打通这些知识点。
3、 及时正反馈、增加信心: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建立的,我们要去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地给予正反馈,注意这里的反馈要具体,比如:你有认真地在读题目,你尝试了好多次,去过程中放大你觉得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以此来增加孩子学习的信心。下面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养育者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总盯着自己和孩子没有的东西,自己确实拥有的东西却没有真正充分地加以利用。要知道,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没有短板的人,而是最大化地发展一个人的长板。未来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专业的细分,一个人的发展将取决于他的长板有多长,短板则是可以通过合作与外包来弥补的,所以我希望大家更关注自己和孩子可以运用的优势”。
4、 用好教辅资料:家长买来的辅导资料,不要按部就班的让孩子全做。孩子会的题目还重复做,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消磨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家长只需找孩子薄弱的题目去突破,再找点类似的题目去巩固即可。低年级,不要过度追求速度,导致孩子只能用上死记硬背的策略,而是扎实地弄懂数的结构;中年级,要注重文字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孩子去解释题目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让孩子去说自己解题的思路,不要追求最终的对与错,要注重过程中的思考。
五、家校沟通的注意点
关于家校沟通,我作为一个老师和妈妈,我觉得可以分两点来说一说:
1、 第一点是,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角色定位上,我们应该把老师当做合作伙伴。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首先是感谢老师的付出和关心,其次是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向老师描述孩子在家的情况,让彼此更多角度的了解孩子,最后可以问问老师具体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或者有没有方法上的建议、回家和孩子沟通具体的办法并落实,后期也要跟进沟通。
2、 第二点是,做好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缓冲带。如果家长被老师找了,我们怎么跟孩子解释老师找家长呢?重点是要告诉孩子,老师是因为关心你才找家长,老师对你大部分是认可的,只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我们要帮助孩子和老师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因为孩子喜欢老师才会更愿意好好学,孩子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就会更努力学。如果我们把老师对我们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回家冲孩子发火,孩子就会对老师有怨恨,他的重点就不是反思自己了。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数学学科很抽象,要多理解孩子,提供正确的帮助;数学知识间层层递进,不要着急,稳扎稳打。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导,及时地鼓励孩子,给予正反馈。如果孩子出现畏难情绪,要么就是知识对他来说难了,父母要退阶辅导;要么就是害怕犯错,父母要看向学习的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只要孩子保持持续的思考就好,当孩子感受到错了也没有关系,从错误中学习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策略时,他才能把精力放到思考上,而不是害怕担心父母的评价上,我们不是说真的不在意结果,而是更注重过程,最终结果自然不会差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