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断更了,在第72天上。有点象董存瑞高高举起炸药包高喊一声:"同志们,上啊!"然后在轰的巨响中壮烈地倒下。
这几天为了赶一个单子,昼夜不停,全家总动员,13岁的儿子也派上用场了。累得腰酸背痛,拿起手机想写点啥,但思想无法集中,主题不明确,又不想应付日更,就此作罢。
看到日更失败的提醒,虽是意料之中,但多少还是有点小失落。想起年轻时骑着单车出门跑销售,名片没发出去几张,就偷偷地跑到网吧去上网,月底也知道自己不会出什么业绩,但当看到自己的报表那么拿不出手的时候,懊悔和惭愧还是不由得冒出脑门。
日更是一种自我的约束,跟自由的销售员一样。你每天可以大摇大摆地离开老板的视线,但到月底晒业绩的时候,你是不是在鬼混老板一目了然。
(1)日更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一是从咿呀学语到伶牙俐齿。72次日更以来,基本上做到每篇都当作文去写,有标题、内容、主题、框架,少数几篇是凑数字。刚开始的几篇有点干涩,勉为其难地写,不知所云地更,慢慢地到了二三十篇以后,发现写起来比较顺手了,稍微构思一下,边写边想,文字就从指间源源不断地跳出来,时不时还能蹦出几句精典。我想这应该就是练笔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呈现吧。二是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过去只知道直来直去的写东西,把一件事物写成平面化,而不是立体化,单调乏味。评论多于叙述,以已之一孔之见度天下人之心,把观点强加给别人。慢慢的我发现了这个毛病,写文章重在"写",把东西写出来,原生态地展现,让别人去评,说好说坏仁者见仁,不关自己的事。前几天在头条回答了一个悟空问答,区区几百字阅读量达到3.8万次,越发坚定了我的这一认识。好比说一名出色的律师,他只管负责对当事人事件的畅述,对细节的描述,而不是滔滔不绝地煽情、评论,企图干扰法官的判断。再傻的法官都有自己的判断力。纵然你文笔再好,阅历再丰富,也不可能写出符合所有人口胃的文章。而几乎所有的读者都宁愿相信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这是我日更以来对写作最大的认知上的改变。
(2)日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问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抽空我读了很多人的文章,但由于现在都采用的是系统推送,所以我能拜读到的基本上是关注过的作者,相信还有很多好的文章并没有推送给我。但从这些拜读过的文章里可以管窥全豹。有些人想提高写作能力,有些人在写日记,有些人把写作当事业。不论写作水平怎样,我认为只要认真在写的人,都值得嘉奖。至少写作不败家,不花钱,比黄赌毒还是强很多。我思考的是,写作究竟能不能取代传统的工作而作为一种谋生的能力而存在。鲁迅在北京的时候,月薪能赚到五六百大洋,能买得起北京的四合院,是当时普通大众的好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韩寒在中学时就被学校劝退,但人家靠写作谱写了一个另类的成功曲。在自媒体狂轰滥炸的当下,还有很多这样靠写文章赚到爆的案例。所以,写作谋生或许是一个出路。
那么,日更就是一个过渡。兴许,日更一万以后,简叔会语重心长地对你说:孩子,下山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