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恶的光圈,永远的循环,消失不了的“邻居家的孩子”。
我和父母的话题呀,真是一言难尽,不管我的思绪飘到哪个国度,父母总是会把我拉回现实,一句“我给你说,那个XX家的孩子现在在做XX,月收入将近一万呢”,就把我拍死在沙滩上,甚至不容我苟延残喘。
这也许是他们的一种战略,毕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多少父母追求的目标呀。
父母总以为这种战略会使我们走上高峰,但其实我们十分厌恶这种比较,甚至这种厌恶还可能会演化成叛逆。我们只是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但是现实总是让我们身不由己。一部分人非常不满这种比较,于是努力奋斗,超越了邻居家的孩子,却没想到,邻居家的孩子不止一个;一部分人自暴自弃,心里想着:反正我的父母喜欢领居家的孩子,那我就成全他们,自己离家出走好了,以至于一生无成。当然这是两个极端,有无数种可能性,我呢,就是一个例子。
——叶子
关于“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我们可能都与“别人家的孩子”暗自争斗过,一边羡慕着长辈对他们的夸赞,一边努力的追赶。
小时候,学习成绩差了,父母可能会经常在耳边念叨“你看,谁谁谁的成绩多好啊,不知道人家怎么学的?”
长大了,工作不太好钱挣得不多,父母可能又会时常担忧的说:“你的工作啊,还不如谁谁谁的工作来得轻松,你看你每天这么苦又挣不了几个钱,何必呢?”
作为孩子,长时间听到这些“对比”的话语,可能会因此奋发向上,追逐着“别人家孩子”的脚步,但也可能会陷入失望、难受和无尽的自卑之中。
作为父母,或许只是想单纯的用这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孩子上进,变得越来越好,但是也有可能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内心的感受。
如果父母的“比较”给孩子带来了斗志,那么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有用的,但假使父母的良苦用心不仅没有激励孩子,还让他们陷入自卑和苦恼,加之双方都不“点破”这个的话题,那可能就会把小问题扩大。
简一认为,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多数是缺少耐心、真诚和平等的沟通造成的。
如果孩子在听到令自己难受的话题时,及时告诉父母自己很难过,不想要这种“比较”,那么绝大多数父母应该也会“反思”自己的言行。
同样的,如果父母在看到孩子萎靡不振、不上进、学习不好等现象时,能真心的和孩子谈谈,而不是随意用“攀比”来激励孩子,那么很多问题应该都会找到一些“根源”,从而得到解决。这样的话,那些个“别人家的孩子”应该也不会因此无缘无故“躺枪”了吧。
最后,关于“别人家的孩子”你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建议或者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自由树洞”留言,诉说心声和观点。
文|叶子、简从一
图|简从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