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了《第一流的教育家》和《新教育》这两篇,这两篇都写于1919年。
《第一流的教育家》发表于1919年4月21日的《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9号。
《第一流的教育家》摘录和体悟如下:在这篇文章中,陶行知先生认为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治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
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
陶先生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短短的一页半的文字,第一流的教育家”可以说是陶行知教师观的终极理想和价值追求,也阐释了教师的终极目标:要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其实教育家的目标旨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陶行知思想的超越性和远见卓识。文章字字凿凿,让我明白,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人师,成就卓越。
《新教育》是陶行知先生1919年7月22日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的演讲,原载于1919年9月《新育潮》第1卷第4期。
《新教育》提到“新教育”,大家很容易想到当前教育界风靡全国的新教育,那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带着一个团队做的新教育,是针对当前教育的存在的弊端,提出回归教育常识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新教育”是与之不同的教育,而且陶先生当时所处的民国时期,就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正处在内外交困时,他提出应该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新国家,一个富而强的共和国,而这个国家也需要一种新的国民教育,拿来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共和的国民,适合于当时的时代。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新教育之“新”包含着自新、常新与全新三层含义,所要应对的正是要在当时所处二十世纪新世界新国家之中养成新国民的需求。
我所理解的这“三新” ——
一是自新:根据自身特点去设计教育,如农村学校不能照搬城市学校教学方式,普通家庭不可全学富豪家庭培养孩子的方式。
二是常新:根据时代变化去设计教育,孔子坐而论道教出72门徒,科举制也能在当时也能选拔人才,打破世袭和门阀限制而现在高分固然是个敲门砖,但进入社会找到自身热爱,懂得为人道理等,才能凭借努力和机遇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三是全新:不仅形式新还要内容新。例如学校和家长都不能把“双减”理解为简单的减轻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作为家长在减轻这些负担的同时,需要高效的陪伴,除了学业以外,还要加强锻炼、接触自然、或者给孩子安排喜欢的内容促使其主动学习。
随后,陶行知先生从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新学校、新教员、新学生、新课程、新课程、新考成等角度详细论述了何为“新教育”。
的确,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 正如杜威说,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也如陶先生所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虽然有些困难的地方,我们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他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