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低微时伸出援手,你的善意会换来对方终生的感激,这种知恩图报的情况只适用于有德的人。
樊哙跟着汉高祖刘邦深交于平凡民间,又为连襟关系,多次在危难中救下刘邦,这份情谊也没有使他拥有什么好结局。
1.功高成祸惹杀意
汉朝开国后,刘邦最警惕的有两种人,第一种是随他打天下劳苦功高的大臣,第二种是姓吕的女人,这是引起他杀意的要素。
一般来说,一个人顶多在其中占据一条,两条都占的人那基本上是必死无疑了。哪怕你跟刘邦有过命交情,这也不会成为你的护身符。
樊哙就是处理这些事情的主将,刘邦命令他去处置那些曾经劳苦功高,现在“意图谋反”的诸侯王。随着臧荼、韩信、卢绾等人相继被杀,樊哙害怕了。
那些死在他手中的同僚,就真的罪无可恕吗?他的心里隐隐约约有种预感,又总是劝着自己不可能,刘邦自从成为皇帝后愈发不信任身边的人。
直到吕后的势力越来越大,樊哙的妻子正是吕后亲妹妹吕媭,两个女人是同胞姐妹非常亲密,樊哙也受到不少恩惠。
不管樊哙有没有改变对刘邦的忠心,还是出现了在刘邦面前搬弄是非的小人,诋毁樊哙仗着妻子的关系和吕后串通一气。
这话刚好说中刘邦的心事,他也经常反思自己对樊哙是不是太倚重了?要是真让两个人联合,一个把控后朝,一个主管前朝,可谓无敌手。
更加糟糕的情况是,刘邦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他明白自己活不了多久,必须尽快为儿子铲除一切隐患,便对樊哙动了杀心。
奉旨行事的陈平和周勃需要假借向军中传诏机会,暗中将樊哙就地格杀。他们两个也不是傻子,对这个不讨好的得罪人的事儿不知所措。
他们决定阳奉阴违,先把樊哙趁机绑起来押送到长安,让刘邦自己动手。省得回头刘邦反悔了,又或者吕后追究此事,他们就成了出气筒。
后来刘邦病逝,吕后执政,陈平庆幸自己没有动手,把活的樊哙送到吕后姐妹面前,表明自己讨好的意思,这才有惊无险。
2.樊氏之祸源自吕
据说吕氏乱政的预言自秦朝兴起,没想到汉朝刚开国就走上了同样的命运。最巧合的是,吕后的父亲吕太公还真跟吕不韦有那么一丝宗亲关系。
在吕后听政的期间,她还恢复了樊哙的爵位,算是收回刘邦生前那道密诏。樊哙得到吕后的重用,又加上夫人吕媭的关系,彻底被贴上吕后党的标签。
至于樊哙到底是不是吕后党,至今仍然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吕后对樊哙施加恩惠,这只是吕后的一种拉拢态度。
但樊哙的夫人吕媭可是十分张狂,吕后破例给妹妹封侯,吕媭仗着自己的权势蔑视别人,得罪了许多当朝大臣。
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刘邦原来留下的班底和吕氏外戚明争暗斗。吕后比刘邦多活了十五年,樊哙也早就去世,朝政党派的矛盾在此时达到了极点。
虽然吕后死了,朝政中和诸侯里还是插进了大量的吕姓外戚。拥护正统的大臣们和他们争斗,在周勃、陈平等人的主持下动了真格。
在这场针对吕氏的谋乱中,大量的吕姓诸侯王被杀,吕媭自然也不可能逃过一劫,被关入牢狱严刑拷打而死。
在樊哙的后代里,他和吕媭的嫡长子樊伉也受了牵连处死,唯独饶过庶子樊市人一命。在新皇上任的几个月后,才想起来这么一桩事儿。
樊市人是樊哙最后的血脉,也跟吕氏扯不上关系,那么就让他来继承樊哙的侯位,毕竟樊哙本人称不上有重大过错。
平白无故捡了一个侯位,身为庶子的樊市人落得这种好事。他心里虽然惊喜,表面上还得安安分分过日子,他可忘不了嫡母和嫡兄的惨死。
3.怨怼谗言夺富贵
樊市人在这个侯位上待了二十九年,已经算是难得的安稳。等他把侯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樊他广,这又出意外了。
诸侯在自己食邑的封地上拥有绝对的权利,樊他广有个门客狠狠得罪了他,门客就很担心自己被樊他广报复,说不定小命都要丢掉。
这个门客干脆先“下手”,写了一封折子找关系送到皇帝门前,特地来给樊他广打小报告,内容是惊天秘闻爆料:樊他广竟然不是樊市人的亲生儿子!
他说樊市人没有生育那方面的能力,害怕皇帝因为继承人问题把封地收回去,就让自己的弟弟和夫人生下了樊他广,冒充亲子。
这个消息真是恶毒,把樊他广一家子的名声都败坏殆尽,简直就是不给人留活路。汉景帝一听,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从汉景帝这一代皇帝着手削减藩王,他早就觉得这些异姓藩王吃白饭又不干事,还总是野心勃勃,实在是心头大患。
哪怕樊他广的门客是恶意中伤,他也要将这个谣言变成真的,从而达到收回樊他广的侯爵位置,充盈国库还能更加集权。
汉景帝下令去彻查此事,到樊他广的藩地上装模作样调查了不少,证实这个结论,汉景帝也光明正大把樊他广降为平民百姓。
樊哙的宗族自平民发迹显贵,兜兜转转百十年,他们又变回了平民。虽然中间因为吕氏之祸差点断绝,可削藩一事是历史的必然。
要是当初樊哙还是那个从事屠宰的百姓,不曾追随刘邦,凭着他的本事也能让家中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成为一方的土豪,子孙也不用多遭劫难了。
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和@旧人新说
看更多精彩历史小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