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 评判柳比歇夫 这个话题定义的有点大,也是让自己更加清醒的意识评判的关键
反反复复的看完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从书中作者想要让我了解的角度看了一遍柳比歇夫这个人的一生,也了解了他的时间管理法。
从一个目标学术的角度来评判,他是一个没有那么强烈追逐目标事业的人。 尽管他自律,见解独到,做到的事情纷繁复杂,最终没有像毕达哥拉斯一样逐于一样,没有像他所羡慕的那些牛顿、爱因斯坦一样,追逐于一个特定点而发散,聚焦于一个权威。也许有,但没有在后面的世界中显示出卓著。濒临他晚年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能完成或者说早就发现自己完不成原本一生的计划,并且将整个方向缩减一缩再缩。
从一个造物主的角度来看,他开发了尽可能的时间利用,真正的将时间变成了他的财富,用相对等价的时间换取了对应的收获。这一生,他过的充分而又满足,相对其他人,有太多的建树,或许伟绩很少。
从他的人生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在人生的轨道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的权利,没有对错之分。他选择了将自己时间财富充分的利用掉,获取内心的满足,和心理精神的渴望、性格的延伸。当致力于昆虫学术研究的时候,发现窗花的特别并且花费时间来去研究,他热爱他的性格,他在他的喜好兴趣上用时间换取了无数的自我的观点阐述和延伸建树,尽管他的内心会出现无数次的理性矛盾和批判,但是他选择了分支。
再次坚定自己的评判观点,评判用结果来参照,不同的参照会有不同的答案,在评判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像吴伯凡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思维找个支点,从外面的支点来看自己,寻找自己的方向。
在时间管理方法上,他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体系方法,给他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见解。
关于时间管理,前一段时间总结了他的方法,简单但不易操作。期初看到他的方法,有序并且清晰分明,尽管内容重复说明其不是一个古板之人,直到书的尾声才慢慢理解了这种时间的管理方法的可操性,
不能用初始的不适应来否定它而定义为畸形。 打乒乓球,期初抓拍别扭至极,接不到球,打飞到天上;慢慢就熟悉了,可以接住了;后面便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方向和想要的方式回击出去。
而我,现在刚刚抓住拍柄。
对于柳比歇夫一生中一直不断的内心挣扎(当然不知道是否是那么长时间的 拷问,仅从书籍中的介绍中得知),一直在分析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是要追逐致力于的东西,什么又是可以舍弃的东西;对于性情的好奇和个人的想法要不要进行下去?一直贯穿后半部分内容,似乎作者也深感疑惑,因为柳比歇夫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但分散了太多的精力;对于分散,牛顿既是一个物理学家,也是一个经济学家,更是一个神学研究者;达芬奇既能作画,也是一个数学研究,更是一个机械能手。 我也乱了,但我知道的是,既然系统的主线找不到,那就按照幸福的追寻方式,阶段性的目标,借用其时间管理方法,规避分散。
有必要重新的,好好的,认真的精读一遍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