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何处
本月阅读的是《象与骑象人》的第五章,探讨幸福来自何处?以前总觉额幸福是虚无缥缈的,也道不明是什么样子的东西,只是一种感觉。圣经的故事阐明“幸福只能内求诸心,断除对身外之物的执著,对一切采纳接受的态度。”,从近来心理学研究看来,这样的结论有些过度引申,从追求内在获得的幸福更丰富而持久,“有些身外之物仍然值得我们追求,幸福中的有一部分是可以外求,只要你知道其来处。”
幸福来自于对内在成长和精神修为,而不是外在的物质
咬下第一口汉堡确实会有幸福感,但吃到第十个你就不再有幸福的感受,从外在获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也是受限于适应原则,当拥有了之后就不再会被满足。而我们花时间、精力去体验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持久的幸福感,比如运动、度假、冥想……我原来对这些活动不以为然,却不知道他们是带来幸福的源泉。好好对待假期,沉浸专注,它们绝不是消磨时间的娱乐活动。
幸福来自于达成目标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当我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每向前走一步身体就会分泌令人感到快乐的多巴胺,大象会记住每种行为立即产生的感受,只要做对就会感到快乐和满足。而当达成目标之后,身体感受到的满足感来源前额叶皮质从活动状态到放松状态的释放,是一种如释重负。我们常常以为拿到成果后会有巨大的兴奋,而现实中这种兴奋感转瞬即逝,这样的落差甚至会让骑象人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诱发对自我的批判和贬低。想想我们是不是在狂欢一夜后仿佛一切都回归平静,甚至空虚,知道又开始投入到新的征途当中。
生活是由目标组成的,一点都不假,当我结束了一段集中的学习,还没为自己设定下一个目标,有3周的时间都处于散焦低落的状态,感受到对自己身体和状态的失控,直到我在第4周去重新梳理出一个目标,才有了一个前进的焦点,调动起行动的意愿,恢复到原有的秩序和掌控感,原来这就是幸福的感觉。
影响幸福的外在因素
积极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表明了会影响幸福的因素
H幸福持久度=S遗传影响的幸福范围+C生活条件+V自己可控的因素
从公式来看,想增加幸福的持久度,最容易改变的是生活条件和自己可控的因素,也是外在因素。
虽然我们都知道噪声会给我们来带不适感,却没意识到它会损伤我们的认知功能,干扰注意力、增加压力,在无意识中消磨了我们的幸福感,尽可能远离噪声、消除噪声,是我们值得追求的目标。
现代城市的发展使我们住得离市区越来越远,通勤时间的增加实际会导致我们的应激激素增加,不利于我们感知平和和幸福。我们习惯于为了住更宽敞舒适的房子而接受更长的通勤时间,现在我愿意牺牲空间而获得更多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时间。
自我掌控感能让我们因拥有选择权而感觉幸福。在养老院开展过一个有名的研究,能够选择喜欢的植物和哪天晚上看电影的老人比那些没有选择权直接由护士安排的老人,生活更开心活跃,头脑反应更清晰,死亡率也更低。这样的结论对组织环境塑造和关系建立都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给他人创造选择权和掌控感,能够提高其参与度和愉悦感。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在冲突的关系中一定会感觉不幸福。萦绕在我们生活中的同事关系、亲密关系……都值得去花心思好好维护和经营,都是我们有权利去调整和改变的。
如何寻找幸福
心流体验和正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当我们全心投入、发挥所长、达到忘我的境界带来的就是让人幸福的满足感,正念帮助我们调动更丰富的感官和情绪体验感受愉悦。
掌控自身优势,发挥优势去体验成功、创造成就感能带来极大的满足。
对人表达感激和善意也可以让自己改变心情,且比感官享乐活动带来的幸福感更为持久。
我的寻找幸福体验
冥想
读完《象与骑象人》第二章我才理解冥想是如何作用于我们,冥想帮助我们提高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减少念头的游走更加专注于当下,创造心流体验;当注意力锁定在消极情绪中,可以更敏锐的觉察、及时的抽离,转移到正向积极面。这个月我每天在睡前或者早起后进行冥想练习,最大的体验是当我陷入消极情绪时,可以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正处这样的情绪,暂停自然模式的发生,决定接下来要如何行动。有趣的是,我以为当我能够及时觉察情绪并做到暂停,就能用理想的方式去处理事件,但实际上我常常还是选择去释放情绪,而不是看起来得体方式。情绪的释放是有意义的,跟随大象的本性也是正常的。也许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得体的方式成为自己的自然模式,但现在也很好。
我很早就获知冥想有诸多好处,也多次启动冥想的练习,但屡次停滞。在这个月持续冥想的另外一个收获是,当你真正理解一件事情是如何作用以及对你多么重要的时候,就会触发发自内心的那份想要,为他创造一切条件,毫不费力地去持续行动。
感恩与赞美日记
也是读完这章节的内容,我开始写感恩与赞美日记,每天都去回想今天有哪些我可以去感恩的事情,有谁做了值得赞美的事情,如果不是这样做,我将错过多少生命中有价值的瞬间。
在比较规律的生活中,要持续发现新的事件是不那么容易的,这也提醒着自己要拓宽自己的视角,去关注平时没有关注到的人和事,也提醒着自己可以多做些什么。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不仅要把这些感恩和赞美写下来,更要去向对方表达和传递我的这份感受,爱和情感的流动才会感受幸福体验。这绝对是共赢的事情,也将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让幸福感不断叠加。
时间的力量
对时间力量的感知来源于卓玛旺智安孜的分享。(喜马拉雅FM,AS快闪分享,202001159_时间的力量)
卓玛旺智·安孜是谁?
是作者,在国内出版《生活的隐喻》、《一期一会》、《念念好日》,在巴基斯坦出版《Land, Life and People 》。
是知名摄影师,在东京、雅典、南京、伊斯兰堡、拉合尔、卡拉奇举办个人影展。
是歌手,多次在演出,全球同步发行单曲《如果不曾相见》、《月下钟情》。
也是曾经的外交官、国家部委的副处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学者。
长期在日本、希腊、巴基斯坦生活工作。
对她来说,时间的力量是什么?
- 用一天的时间爱上摄影,后来成了摄影师。
- 一年的时间在日本学习和工作,写了论文,出了书。
- 在尼泊尔遭遇停电意识到没有一技之长,而学习歌唱,五年后在巴基斯坦各个地方演唱,发行自己的单曲。
- 在十年中做了公务员、外交官,成为作者、摄影师、歌手,走遍世界,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
听了她的分享,了解她的经历,可能有人会觉得她很幸运,能遇到有这么多好的机会。问题是为什么机会会降临到她的身上,她如何能把握住这些机会创造这么多作品?一切还是源于她通过时间的力量去积累能力,当拥有了能力我们就可以主动的去链接更多机会,储备的能力才可能在机会来临时充分展现。
我们也都值得去思考,对自己而言——
一天能做什么?
一年能做什么?
五年能做什么?
十年后又将活成什么样的自己?
因上努力,果上求缘,只要种子,剩下的留给时间去成长和积淀,不用着急。但最重要的是要播下这颗种子。
张子贺zake持续做着30天的挑战,拍成Vlog进行记录,也是一种时间的力量。即使这一个个30天挑战本身没有形成一个更大的成果,但他在视频拍摄和剪辑的方面一定积累了丰硕的经验,过人的能力。其实不用等多长时间,在他现在的视频作品就已经呈现了卓越的效果。
从25岁到60岁,有420个30天,当我切换到长期视角,就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力量,放下现在的焦急和急功近利。有时候觉得找到喜欢做的事情真是奢侈品,但30天就可以对一个新的领域有基本的认知和知识基础,多给自己几个30天的时间,离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不会太远。当找到了那份自己愿意深深扎根下去的使命,给自己5年的时间去培育,就可以成为领域专家
——————————————————
3月份的成果着实不能让自己满意,放放风一天天就过去了。
四月份要做的就是紧锁目标,做一个个行动闭环,不求多不求快,拿到踏实的成果就好。精力状态也要跟上,转不动可还行?
重要的是,你是否活在成长的轨迹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