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读文章了,今天读文章有了两点感悟所以就赶紧记下来,免得又给忘记了(由于很久没有写过东西了,慢慢的也就淡忘了写东西的感觉,以及自己养成的记录的习惯,这样很不好,我会尽力改正),今天又读了万老师和逸老师之间过招的文章才有了这些感悟,现在就把这几点感悟介绍如下:
一、群体认同
在聊群体认同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在你们看来群体认同这个词语是褒义还是贬义?从字面上来看,我估计选褒义的人数会大于选贬义的人数,因为我觉得涉及到认同这个词而且还是群体的认同,肯定是褒义大于贬义,对此我不做评论,下面几个词,民族主义,种族歧视,乡土情结,地域歧视,这几个词我估计我们能很清楚的明白,哪些是褒义,哪些是贬义民族主义和乡土情结是含有褒义的,而另外两个词则是含有贬义的,但是这四个词其实并不像他们表面上表现出来的那样,泾渭分明,他们是一个物体的两个面,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并且是不可分割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内群体偏袒,在万老师和熊老师的对话中,熊老师就提到了这一点,他所举的例子是在街上随机找一些人,把他们随机的分成两队进行活动,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对自己队里的同伴产生认同,对另一队里的人产生排斥,这就好比我们会认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而排斥陌生人,到了更大的环境里我们会更愿意相信老乡,本国人,而排斥外地人及外国人,认同自己与自己价值观相近的人,鄙夷与自己价值观不合的人,认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鄙夷其他的民族和国家,所以很多看似完全相反的两个东西,其实却是从同一个根生出来的,甚至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他们都是源自于我们刚才说的那个群体认同,小到家庭关系,大到国际政治,甚至之后的宇宙环境,这些由于群体认同所产生的完全相反的概念是会一直存在的,也就是当我们认同某个群体的时候,同时也在限制我们对其他群体的认同,而且对本身群体认可的程度越深入,对其他群体排斥的强度越大,我想这也是美国两党之间越来越不可调和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群体认同所带来的两种结果,我们只能接受,因为想要消除其中任何一个结果应该都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消除群体认同,但如果消除了群体认同我估计人类将面临更大的问题,比如信任危机,更何况群体认同是我们人类在亿万年演化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的生存技能,我们的很多文明其实就是建立在这种认同之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利弊共存的,就像李世民说的那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总不能因为担心覆舟,而放弃水和船吧,因此我们也不该放弃这种能力。那么当我们遇到或是我们自己产生了类似于鄙夷别人,鄙夷别的群体,地域歧视,种族歧视这类由于群体认同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该如何处理,我个人觉得既然不应该消除群体认同,从斯多葛派哲学的角度,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至少是可以选择自己态度的,这是人性中的最后的自由,其实让我们困扰的不是群体认同,而是我们自己把群体认同引导到了负面情绪上,我们只需要调整自己,把我们的认同稍作调整,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其实所谓的地域劣根性,只不过是人类的欲望在不同的文化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而已,人本身不存在高低优劣,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的群体认同痕迹而已。而且根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根据所谓的人种,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其实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因为将认同调整到整个生物界,不管什么人种都是属于智人的。
在万老师和熊老师的对话中,万老师提到了对于国学的执念,向熊老师提出了,国学到底是人类的通用学问,还是具有地域限制的风俗学问,如何发展国学等问题。熊老师给出的答案就是只要我们放开这种对于认同的执念,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好像的确如此,不管是知识,科技,文化,技术何必在乎它源自哪个群体,又或者是在哪个群体发扬光大的,只要它能为你所用,为你提供便利就可以,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
不只是群体认同可以调整,自我认同也同样可以调整,其实限制我们的并不完全是所谓的规则,制度,环境等外部因素,真正限制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的认同和执念,就像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普通人,他们就会按照普通人去思考,去生活,最终如他们所愿,他们成为了平凡的普通人,正如李笑来说的那样不一般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一般而想法独特,而是因为他们独特的想法和按照这些想法去行事的行为,让他们最终成为了不一般的人。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是你自己限制了你的格局最终造成了你的贫穷。
问题只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当前层面被解决,只能在更高的层面被解决。下面说说我对这句话的感觉,以及我感觉的变迁。
一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这句话什么意思,完全不懂,爱因斯坦的大脑和见地,果然不是我这种蛋散能理解的,天才就是不一样,把问题都能分成很多的层面,说白了就是不明觉厉。
记得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虽然不知道那句话什么意思,但是觉得是爱因斯坦说的,我就把这句话作为自己显摆的资本,当同学或朋友遇到困惑时我就会用这句话,狠狠的刷一下存在感,看着他们不明觉厉的表情,心里很受用,但是有一次当有个朋友问我,不在这个层次解决,那你告诉我要在哪个层次解决,就这一个问题就把我问卡壳了,我最后红着脸跟他说了一句反正不是这个层次就对了,就找个接口跑了,自那以后我就不再经常说这句话了。
而时隔十几年的今天,就在看熊老师和万老师的隔空对话的文章中我觉得我对这句话稍微有点理解了,这点理解来自于对上面提到的群体认同的理解,还拿地域歧视来说,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是有很强的排外心理的,尤其是作为河南人的我来说,有很深的感触,这个问题在地域认同或是文化认同这个层面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你就是河南人,山东人,北京人,上海人等等,你不可能在一瞬间就从河南省变身成北京市或上海人,你所接受的文化传统就是这样的,地域歧视这个问题就是出在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所以你再怎么宣传不能有地域歧视都是无效的,甚至会反而激起一些人的抵触情绪,或是外地人的自卑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盯着地域和文化这两个层面不放,这让我想起李笑来老师提到的万能钥匙理论,门被锁上了盯着锁是打不开的,最好的办法是去别的地方找钥匙,因为大多数情况钥匙不会在锁孔里。那该如何解决我想了几种我认为可行的办法,第一种,建立一种新的群体认同,淡化原有的群体认同,比如战友,校友,社群等,我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认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个新的群体认同里一起愉快的玩耍;第二种,建立一套统一的文化体系,或是通用的价值观体系让不同地域的人可以通过这套体系获得认同;这两种处理方式其实都是将原本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所产生的问题,拉到一个新的层面上进行解决的办法,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求同存异是解决矛盾冲突的好办法,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好思路,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换个角度解决问题就是从另一个层面去看待问题的例子。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在之前的一段时间甚至是现在,已经被各种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给搞烂了,各种宣传感恩的心如何如何,能让拥有感恩的心的你取得如何如何的成就,最终让很多人觉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用来装的词,经常被企业用来控制员工的思想,让员工感恩企业,感恩老板,然后一场培训下来员工哭的稀里哗啦的,然后一周之后又一切照旧了;很多鸡汤文里提到我们应该感谢所有的人包括爱我们的,我们爱的,伤害我们的,欺骗我们的,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想你也会和那个时刻的我一样,从内心里确实感觉需要感谢这一切,但好像过不了多久这种感觉就又找不到了。
抛开上面说的成功学和心灵鸡汤,我想问一下,感恩的心对于我们自己或是我们的成长有没有帮助?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相信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他的人格才能完善,懂得感恩父母就是孝,懂得感恩祖国和集体就是忠,懂得感恩过错就是宽仁,可以说儒家和佛家的核心理念很大部分是与感恩相关的,感恩的心不一定像成功学里宣扬的那样,能让你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他能让你的人格更加完善,让你能够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状态,对事情充满耐心和热情,成为一个让人们愿意与你亲近的人,正如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感恩的心是成为一个得道者的基础,但这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够取得卓越的,所以不要因为一种不确定的结果而逼着自己做出一副,自己其实并不情愿做的感恩的样子;但是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保持一种感恩的心,是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社交的,毕竟开放和包容的状态,以及耐心和热情是帮助成长的关键。
姑且不考虑是否能给我们带来卓越的成就,单单有利于成长这一项就值得我们去追求和保持,追求或者说刻意做出一副感恩的状态好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就像在陌生人面前装出一副自信的样子一样并不困难,但是想要一直保持这个状态确实是不容易,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诀窍能够一直保持感恩的心,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是什么样的心态会破坏保持感恩的心这种状态,如果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这些心态出现的可能,说不定会对保持感恩的心有所帮助。(以下内容完全是个人理解,仅作为参考)
理所应当
保持感恩的心的敌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理所应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应当呢?我出售我的能力老板给我工资是理所应当,我花钱消费服务者给我提供服务是理所应当,我烧香求神拜佛神佛满足我的愿望是理所应当,我们是朋友、同学、同事、亲人他帮我是理所应当,我帮过他他就欠我人情,他还我人情是理所应当的等等等等,总之一句话我付出了,给我回报就是理所应当的,给我好处是理所应当的。这些真的是理所应当的吗?其实人类之间的很多活动都是基于交换的,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在你伸手帮忙的时候你就已经收到回报了,这个回报不是被帮助者给你的感激或是物质表示,而是你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你用你的努力换取了你自己以及别人对你的认同,同样的当你作为消费者去享受别人提供的服务的同时,你们之间也是一种对等的交换关系,你是用你的资源去换取你需求的东西,而对方可以为你提供你想要换取的东西,也就是说你在消费的同时,他也在帮助你,所以我们并不是作为消费者就有特权去享受服务,这种服务其实是一种等价交换,是你用你的权利来交换别人的义务,这么看确实他有义务你有权利,但是如果在市场中没有人提供但是却被理解成了理所应当,所以在这个方面提供服务的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从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稀缺角度出发,我们有金钱或是其他资源,那么我们有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就不是稀缺的,我们所稀缺的资源是需要享受的服务,而在市场上有人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个服务,也就相当于我们用我们不稀缺的资源换得了我们稀缺的资源,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这个资源的提供者,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至少应该保持一种对等的姿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正是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理所应当的心态挡住了,我们的感恩的心;挡住我们感恩的心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的这种心态,老婆帮你洗衣做饭,生孩子带孩子,这不是她的义务,我们在享受这些的时候,请记得感恩;老公为了家庭在外面打拼,为家庭遮风挡雨,这也不是他的义务,请记得感恩;父母帮你拿钱买房,早起做饭,这也不是他们的义务,请记得感恩公司给你工作发工资,也不是公司的义务,请记得感恩;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为公司卖命,也不是义务,请记得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爱我们的人,对我们做的每一件表示爱我们的事情,都不是理所应当的,请记得感恩。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这么说也不对至少有一件事情我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那就是你需要对你做的事情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是理所应当的。
阴谋论
中国有句老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毕竟这个社会太过浮躁,人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套路,对一切抱有怀疑,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处事态度,这种提防他人态度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免受伤害,但这种态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原本的感恩的心,这种态度很容易把我们变成阴谋论的受害者。当然在这里我不想说什么放下这种怀疑和戒备,千万不要去阴谋论的那种不切实际的话,说这些话的人我会一板砖拍在他脸上,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砖家。因为即使从理性分析也不难看出,面对人和事情,保持怀疑和戒备对于我们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是绝对不应该被抛弃的态度,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谨慎,但是上升到阴谋论,认为很多事情的背后都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阴谋,认为很多人都有害我们的心这样确实有点过了,如果抱着这种态度我们就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了,这种时候我个人觉得,一个比较好的姿态应该是按照斯多葛派的心法来应对,哲人王奥勒留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我必然会遭遇负义、无礼、背信、恶意和自私自利之人——我以提醒自己这句话开始每一天。”,按照墨菲定理来说我们必然会遇到最坏的情况,那当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需要做的就是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勇于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现状,即使这个人或是事让我们吃了亏,我们在我们能够掌控的范围内失败,这也是一件好事,让我们用比较少的成本,获得原本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获得的成长,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的热爱生活,我相信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懂得感恩,生活中谨慎的人不一定是不热爱生活的人,但是生活中充满阴谋论的人肯定不能算是热爱生活的人,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公平
在万维钢精英日课开篇的时候提到精英思维跟普通人思维的一个区别就是,精英注重效率,普通人注重公平。从总体来看社会的精英更加提倡感恩的心,在我们很多普通人看来他们是在为我们生产毒鸡汤,目的是为了麻痹我们的大脑和心智,以便于更容易被他们操控而且还对他们保持感恩,这个说法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我们作用一下逆向思维,为什么精英总是爱宣扬感恩的心,或者是一些其他的类似鸡汤的思想,而普通人却不怎么care,有没有可能是否能够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或者是这些思想,其实就是精英和普通人的区别之一呢?就像李笑来在专栏里说的那样,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牛而想法和做事风格与普通人不同,而往往是因为他们想法和做事的风格与普通人的不同让他们成为了与普通人不一样的牛人。而当这些牛人想要把自己的心得传播给大众的时候,结果往往被大众认为是牛人们精心准备的毒鸡汤,拿俞敏洪说的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来说一下这句话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嘛是心灵鸡汤,要嘛是装,要嘛是毒鸡汤,但是对于俞敏洪本人或者是跟他有同样习惯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句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一句话而已(此处不排除本人已经受所谓的毒鸡汤的毒害,中毒太深的缘故)。
本来要说公平影响感恩的心,结果扯了很多别的,现在接着说不公平是怎么影响到我们保持感恩的心的,一个简单的判断题,假设有一个人会给我们东西,当他给我们的东西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会开心会感激,当他给我们的东西是我们讨厌的东西,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困扰的东西时,我们会怎么样,会生气,会抱怨,甚至会做出更加过激的行为,我想这个结果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的。如果我们把这个人改成社会或是命运呢?当这个家伙给我们公平的时候我们会高兴会感激,当他给的是不公平的时候呢?我想结果是同上的,而且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社会还是命运,往往不会给你那种你想要的公平,我想这也是很多人不能保持感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因为社会或者说命运不能给我我想要的东西,那我为什么要感恩呢,我能做到不报复社会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的心里存在的想法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开始我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网上查了一下这句话是出自孔子他老人家的《论语》季氏第十六篇,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叫: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他老人家说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你们各个国家之间不应该因为封地大小,经济状况不一致而乱起刀兵,应该好好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不是看着别人的好眼红就想去掠夺。这句话到了现在就变成了,不怕少,但是我想要公平。但是世界有可能公平吗?建国初期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如果单单从公平这个角度出发,有可能共产主义只是一个很美丽的梦而已。普通人关注公平,而社会或是命运往往无法满足我们的希望,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抛弃了那颗感恩的心,最后我们甚至想不起来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把它丢掉的了。如果你还想找回那颗被你不知道丢到哪里去的感恩的心,其实方法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不要让自己再像普通人那样活下去了,让自己成为精英,从现在开始让自己拥有精英的思维,我们不关注公平与否,只需要关注这些东西对我的用处是什么,即使命运给我的是疾病和磨难,那通过这些之后我自己得到了什么,是对健康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还是自己某种品格的历练,我不再去关注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这类抱怨不公平的观点,我相信通过这些之后我肯定会收获到很多,这些收获甚至是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一生的遗憾。
影响我们保有感恩的心的因素应该还有很多,但在这里我只想到了这些。还是那句话保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一定能给你带成权利,财富,名望,成就,但是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我相信保有感恩的心的人是不断成长的人,是胸襟宽广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
PS:纵观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精英阶层的抗争史,而让普通人凝聚起来的一个基本口号就是公平,一群未来的精英靠着这个口号把大部分的普通人拉拢过来,推翻现在的精英,未来的精英成为了现在的精英,他们细心的维护着那脆弱的公平,直到有一天公平无法维持,又有一批新的精英出现靠着这个口号把普通人吸引过去推翻现在的精英阶层,就这样循环往复,有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觉。不管之后会怎样,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过是被吸引的筹码,被人摆来弄去的感觉不好受吧,那为什么我们不成为精英呢,成为精英并不一定要去颠覆以前的精英,至少这样我们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活着,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