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寔(汉)《政论》 诗解1奸进先退所以不治得贤则治
题文诗:
自尧舜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
臣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伊,箕作训而,
殷周用隆.及继体君,欲立中兴,之功者曷,
尝不赖贤,哲之谋乎!天下之所,以不治者,
常由世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
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耽嗜欲,
不恤万机;耳蔽箴诲,厌伪忽真;犹豫岐路,
莫适所从;或见信佐,括囊守禄;或疏远臣,
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
于下悲夫!且守文之,君继陵迟,之绪譬诸,
乘弊车矣.当求巧工,使辑治之,折则接之,
缓则楔之,补琢换易,可复为新.新新不已,
用之无穷.若遂不治,因而乘之,摧拉捌裂,
无可奈何.若武丁之,获傅说也;宣王之得,
申甫是则,其巧工也.今朝廷以,圣哲之姿,
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诚宜有以,
满天下望,称兆民心.年谷丰稔,风俗未乂.
夫风俗者,国之脉诊.年谷如其,肥肤虽和,
脉诊不和,未足为休.尚书有曰:虽休勿休,
况不休而,焉可休乎.圣人真情,情真义深,
选贤任能,黜陟幽明,贤进奸退,举贤则治.
贤者正义,义以正己,仁以爱人,风清气正.
序言:
严可均曰:《隋志》法家《正论》五卷,汉大尚书崔寔撰。《旧唐志》:《政论》五卷。《意林》亦五卷。《新唐志》作六卷。各书引见或作《政论》,或作《正论》,又作《本论》,止是一书。寔字子真,一名台,字符始。涿郡安平人。高祖篆,祖骃,父瑗,范史皆有传。寔好典籍,桓帝初为郎。后拜议郎,与边韶、延笃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杂定《五经》。拜辽东太守。母卒归葬。服竟,召拜尚书。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免归。建宁中卒。实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指切时要,言辩而确。范史论曰「实之《政论》,言当世理乱,虽鼌错之徒不能过也。」其书成于守辽东后,故有仆前为五原太守及今辽东耕云云。本传系于桓帝初除为郎时,未得其实。其本北宋时已佚失,故《崇文总目》不著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亦无之。《通志略》载有六卷,虚列书名,不足据。今从《羣书治要》写出七篇,本传及《通典》各写出一篇,凡九篇。略以《意林》次第之,刺取各书引见,校补讹脱,定着一卷。其畸零短段三十事不能成篇者,载于卷末。《治要》专取精实,而腴语美词,芟除净尽。然于当时积弊,已胪列无遗。治乱兴亡,古今一轨。本传引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赵帐茄砸病
按严氏《全后汉文》辑录崔寔《政论》甚备,然亦间有缺误。如“秦兼天下,罢侯置县”一条,已见《治要》,而据《北堂书钞》另立之。至于校勘未谨处,亦偶有之。尤因未覩宋本《御览》,故其考或有未精。今据善本而董理之,其与严氏异者,为免繁琐,不复出校。——胡不归识
【原文】版本2
自尧、舜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伊、箕作训而殷,周用隆。及继体之君,欲立中兴之功者,曷尝不赖贤哲之谋乎!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世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岐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
且守文之君,继陵迟之绪,譬诸乘弊车矣。当(《意林》作“若能”)求巧工,使辑(《意林》作“葺”)治之,折则接之,缓则楔(本作“契”,从《意林》改之)之,补琢换易,可复为新。新新不已,用之无穷。若遂不治,因而乘之,摧拉捌裂,亦无可奈何矣。若武丁之获傅说,宣王之得申甫是则其巧工也。今朝廷以圣哲之姿,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诚宜有以满天下之望,称兆民之心。年谷丰稔风俗未乂。(此二语上下疑有删节)夫风俗者,国之脉诊(《御览》三百七十五作“胗”)也。年谷如其肥肤,肥肤虽和,而脉诊(年谷下十三字从《御览》补)不和,诚未足为休。《书》曰:“虽休勿休。”况不休而可休乎。
【原文】版本1
自尧、舜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伊、箕作训而殷、周用(《类聚》卷五十二作「以」)隆。及继体之君,欲立中兴之功者,曷尝不赖贤哲之谋乎!凡天下(《类聚》有「之」)所以不理(《后汉纪》卷二十一、《类聚》作「治」)者,常由人主(《类聚》作「常疾世主」)承平(《类聚》有「之」字)日久,俗渐敝而不悟,政寖衰而不改(「常由」下,《后汉纪》作「其患在世承平,政渐衰而不改,俗渐弊而不悟」),习乱安危,怢(《后汉纪》作「忽」,《羣书治要》卷四十五作「逸」)不自覩。或荒耽(《后汉纪》作「耽荒」)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后汉纪》、《意林》作「臣」),括囊守禄(《后汉纪》作「怀宠苟免」);或疎远之臣(《后汉纪》作「士」),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此二句《后汉纪》作「是以纪网弛而不振,智士损而不用」)。悲夫!(《后汉书崔寔传》)
且守文之君,继陵迟之绪,譬诸乘弊车矣。当求巧工,使辑治之,折则接之,缓则契之,补琢换易,可复为新。(《意林》作「夫君政陵迟,如乘敝车。若能求巧工,使葺理之,折则按之,缓则揳之,可复新矣」)新新不已,用之无穷。若遂不治,因而乘之,摧拉捌裂,亦无可奈何矣。若武丁之获傅说,宣王之得申甫,是则其巧工也。今朝廷以圣哲之姿,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诚宜有以满天下望,称兆民之心。年谷丰稔,风俗未乂(严可均曰:「此二语上下疑有删节。」)。夫风俗者,国之脉诊\(《御览》卷三百七十五作「胗」)也。年谷如其肌肤,肌肤虽和而脉诊(「年谷」下十三字,据《御览》补)不和,诚\未足为休(《御览》作「亦未为休也」)。《书》曰「虽休勿休」,况不休而可休乎?(《羣书治要》)
【注释】1,傅说(yuè),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生卒年不详,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
2,虽休勿休:《尚书·吕刑》:“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
释 义:意思是虽受称许而不要沾沾自喜。
【译文】(部分)
“凡是天下所不能治理的,大多是因为人主继承太平盛世太长时间了,风俗逐渐凋敝而仍不觉悟;政令逐渐衰败却不知更改调整,以乱为治,以危为安,熟视无睹。有的沉溺于酒色,荒淫纵欲,却不担心国事;有的听不进去任何劝诫,爱听假话而听不进去真话;有的没法分辨人的忠和奸,事情的对和错,在歧路上犹疑不决,无所适从;所以亲信的辅佐大臣,害怕得罪奸邪,闭口不说话,只求保全自己的功名利禄;一些被疏远的臣子,即便敢说真话,却由于地位卑微而得不到采纳。所以,朝廷的法度在上面遭到破坏,才智之士在下面感到无奈。这实在是可悲!
况且因循守旧的君主继承了前人遗留的衰败局面,如同乘坐着破车,应当找技术高超的工匠好好修理,把断了的接好,把松了的楔紧,对缺损的进行修补,把坏掉的换新,如此才可使之焕然一新。 如果能总是修理,就能永远像新的一样用下去。如果不去修理,而是继续乘坐,那就会摧折破碎,以至于无可奈何。像商朝的高宗得到傅说,周朝的周宣王得到申伯,那就是他们(修补时政)的“巧匠”。当今朝廷圣上贤明有为,如金龙飞天,加之有大臣辅政,同心同德,可成断金之势。确实应该满足天下人的期望,称遂百姓的心愿。现在年景虽好,惜风俗未淳。风俗犹如国家的脉搏症状,如果没有调和,就不该停止治疗。《书经》 说:“ 治政虽美而不敢自以为美。”更何况治政尚未浃治,而可以自满并停止努力吗?况且拯济世风、匡救时弊的方法,不一定要完全沿袭遵循尧舜之治,然后才能得到治理。(当前只是) 期望于弥补毁坏的、支撑歪斜的,因此应斟酌处置,择取当下君王能够实施的去做,关键在于要将当今天下治理得安定太平罢了。所以圣人当政,按所遇时势而拟定法度,根据轻重缓急的差别,采取不同措施,决不勉强人去做办不到的事,也不会不顾当务之急而去赞叹那些仅仅是听说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