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叛逆者”同行

作者: 陈中海 | 来源:发表于2018-02-15 12:06 被阅读63次

    2018-02-14 盐水(陈中海) 生态亲子路

    那眼神一直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忧虑,不安,时常有一丝敌视。虽然过去许多年,依然如影随形!

    今天,杨瑜又没有交数学作业。这位学生是办了休学以后插到我班上的。是我的同事兼同学帮他办理的。同学也介绍了他的情况,让我多费心。我当然明白这里面的意思。当我得知孩子的作业情况,把孩子请到办公室的时候,同学正好过来了。听说他没有交作业,马上打电话叫孩子的家长来学校。(同学是孩子的表妈)我拦不住,只好先做杨瑜的工作,让他作好和家长见面的准备。因为我见过家长的说话风格。同时,我也想在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对话中,摸清各自的思想状况,相处交谈的方式,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长来后(夫妻俩),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不交作业?紧接着第二句:当学生的连作业都不交,你还是学生吗?孩子在父亲说第一句话时张了张嘴,当父亲的第二句话出来时,脸色就变了,嘴巴也闭上了。我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制止了父亲,示意孩子说话。(孩子开始面对我时,脸上有笑意,两手自然下垂)此时的变化:两手背在后面,一腿弯曲,头偏向父亲的反方向,脸上笑意僵硬。这是他刚进班时,我第一次找他谈话时的姿势和神态(当时无笑意)。

    这些信息告诉我,他此时的心态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我意识到,孩子的父亲再说下去已经没有意义。我说的话:杨瑜,我教你和别人说话时应该怎么样的状态?我语气缓和,面带鼓励。他马上能做到挺胸收腹,两手自然下垂,两脚并拢,两眼看着我的鼻尖。我让他说一说不交作业的原因。杨:我第一次交了,第二次发作业时没有我的作业本。家长:没有作业本不知道买呀?或者借呀,你分明是找借口不交作业。

    这时,我让杨瑜到办公室外面站一下,等会我喊他进来。因为有些话我要对家长说。我感觉,家长因为有老师在场,说话还有所收敛,在家里面对孩子,可能比这更严重。我对家长说:你第一句话的语气就是责备,没等孩子回答,你的第二句话就来了,完全是指责了。孩子脸色的变化就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你们来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指责他的,他也就不想说了。第二次对话,你说他撒谎,如果我让你接着说,你肯定说,学习成绩不好,倒还是其次,做人才是最重要的,你看你现在,作业不交,还撒谎,不诚实,那就既不能成材,也不能成人了。你可能觉得自己说的头头是道,句句在理,其实不然。如果你这样说了,孩子直接就说,我就是不想做作业。我问家长:你说哪种情况你更愿意接受?家长回答,哪种情况都是他不愿意接受的。我告诉家长,我愿意接受第一种情况。为什么呢?首先,人撒谎,是因为他迫于压力想掩盖什么。那他迫于什么压力呢?家长的指责。想掩盖什么呢?想掩盖在家长心目中不是好学生的虚假事实。为什么是虚假的呢?因为你指责他不是好学生,而他认为自己是求上进的。所以他的撒谎可判断他想求上进。如果是第二种回答,说自己不会做或者不想做,那就是告诉我们,他不在乎你的指责,堂而皇之地放弃自己。你说哪种情况好?家长的回答是,他就是叛逆。就是和我作对。关于叛逆的问题,稍后再说。

    针对这件事,我提了几条建议。1.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认为自己说的有道理,就全说出来。要语气委婉,让孩子感觉你是来帮他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指责他的。有些话合理,但是不合情。当时你伤了他的自尊心,再有理的东西,他情感上不接受。2.平等对话。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任意处置,不要居高临下,得理不饶人。3.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不要想举一反三,想让孩子解决一个问题就能得到多方面的启示,而要举三反一,在处理多起同类事件中获得一个深刻体会。4.要根据孩子的对错特点制定计划。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样是被动的。

    送走家长,我又把杨瑜喊进来谈。因为这个学生有很多小缺点,科任老师对他的印象也不太好,但他和我谈得来。他告诉我,数学老师说:你找由头不交作业,我还少改一本作业,还舒服一些。他就真的没有交,他觉得数学老师看不惯他。我问他,为什么不向老师和家长解释呢?下次交作业,我来跟数学老师解释。他答应了。但他不愿意向父母解释。他说,我这一个星期就没有心情好的时候,经常是今天在家里被批评,明天在学校被批评,特别是在家里,父母经常吵架,从我记事开始就是这个样子。

    他举了一个例子:四年级时,父母吵架,他在做作业,母亲突然拿起他的课本摔在地上,他吓得作业都不敢做。吵完了,母亲又拉他上街,给他买汉堡吃,他不敢吃。他觉得母亲有神经病。我告诉他,我会做他父母的工作。但我问他,你觉得你妈妈有病,是四年级时认为的,还是现在?他说是现在。那件事,小学毕业都没有弄懂是怎么回事。从这件事引开去,我告诉他:你现在能把小学的事拿来思考并得出结论,说明你现在在慢慢学会思考,不管对与错,多思考,再多点交流就能解决许多问题。会思考的人,会意识到自己长大了。长大的标志是意识到两个肩膀是用来挑担子的,是承担责任的。你试着和老师家长沟通,比如你再交作业,看老师改不改。

    其实,真实情况是,他的作业交迟了,老师已经改完,没有看到他后交的作业,也就没有发他的作业本。再后来,他交了作业,老师也改了。我再问他,老师改你的作业,说明什么?老师当时说,你不交作业,他少改一本,潜台词是什么?他说的是激将你的话。我再问,老师负责任吗?孩子回答,负责任。那么,你以后把老师批评你的话和老师平时对你的态度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发现,每个老师都是负责的,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同样,你这样去思考父母对你是怎样的,你会发现,他们也是爱你的,并对你寄予厚望,只是方式方法你不能接受,但你可以尝试着和他们沟通。因为有爱作基础,总能找到沟通的方式。你觉得很难的时候,可以给我打电话。

    从这个故事中,大家看到了叛逆吗?我们眼中的叛逆,真相是什么?首先,我不用“叛逆”这个词。大家认为的“叛逆期”,我叫“碰撞期”。碰撞,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过程中,自己的认知过程和外界不断碰撞。上学前,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时,总是“我妈妈说”,“我爸爸说”,上学了,加了一条“老师说”。这个时期,父母老师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指令至高无上,他们的词典里,很少有“我说”。心目中只有一个“我”,这个“我”的行为准则来自父母老师。到了一定年龄,他们的词典里开始出现另一个“我”,就是另一个“我”的雏形。成年以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个“我”——遵循社会规则的“我”和想要自由的“我”。另一个“我”,和外界不断碰撞,碰撞的过程就是不断冲击不断妥协的过程。在无数个回合中,达到和外界的平衡,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就像大海和堤岸。海水经年往复冲击堤岸,岸边的石头,该磨圆的磨圆了,磨不圆的,要么被海水带走,要么以沙砾存在,要么消失。海水呢?冲不上去的岸,仍然冲不上去,能冲上去的地方,就是岸在向后退。岸和海,有千年之约,它们在不断的冲击和妥协中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每天都在变化,只是我们察觉不到。

    孩子的世界观,刚刚有一个雏形,需要不断完善。和外界的碰撞,也有时和缓,有时剧烈,这些都是该来的。雏形到成型,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是润滑剂,还是破坏者?主观上我们都想成为前者,实际生活中,我们都是两者都有,只是占的比例不同。

    我们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很听话,长大了,不听话了。我认为,小的时候听话,是因为他小,大的时候不听话,是因为他大。你既想他听话,又想他长大。各自的前提条件已错乱,能成立吗?

    小的时候,他的阅历,见识,大部分来自家庭,学校,也还不会思考;长大了,接受信息的多元,思考力的慢慢形成,他已经不满足于家长学校提供的信息和见识,以前不会质疑这些,现在开始质疑了,我们就认为叛逆了。孩子思考力的形成,会对已有的社会共识都发出质疑,更何况是父母的世界观?更何况,我们做父母的世界观具有权威性吗?即使有权威性,没有恰当的方式,孩子接受吗?

    在这个故事中,家长处理事件的模式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孩子也不接受,家长还要用这个模式处理,而不知道变通,结论就是孩子“叛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孩子不叛逆,不反叛父母的教育,结果呢?自己的知识体系,处理问题的模式不更新,不变通,而让孩子一味遵守,接受,你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你现在的样子吗?我们都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而具体的行为中,却不让孩子走出我们的不更新,不变通的各种体系,是不是很矛盾?

    不要再一概而论地认为,孩子不同于我们的言论和行为就是叛逆。当然,孩子们的世界观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一味的纵容。最好的方式,是做一个同行者,沟通者,提醒者。不提倡作为引领者。

    小时候牵牛,大家都知道,在牛的侧面的中后位置,对牛稍微提醒一下就能最省力地把牛牵到目的地。在牛的前面拉着牛前进,非常费力,牛还不走,即使你拉得它鼻子痛。牛都知道,你最好成为它的同行者,提醒者,更何况我们那些比牛聪明不知多少倍的孩子?

    杨瑜,初中毕业两年后,来找过我一次。让我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他还没有找到能够替代我的同行者和提醒者。不意外的是,他希望回到熟悉的环境里,找回曾经的温馨,自信和勇气。从那热切盼望的眼神中(还是那样内向和不善言辞),我知道他想要什么。没有了具体的情景模式,我也只能给他多一些鼓励,而不是指导。我只能祝愿他,以后的路,学会独立前行,一路走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叛逆者”同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zy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