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利润表分析
4.1 利润表概述
1. 利润表的定义和结构
定义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如一个月、一年等)内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它是以“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为理论依据而编制的,将列入利润表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项目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进行排列而编制的报表。
结构
利润表由表首和正表两部分组成。表首列示报表名称、编制单位名称、编制日期、货币计量单位和报表编号等内容。
利润表的正表是利润表的主体部分,列示利润表的具体项目,包括各项收入费用要素及利润项目和金额,主要反映收入、费用和利润各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按照各项目的排列层次不同,利润表的格式主要有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两种。我国采用多步式。
税后净利润的计算
综合收益总额=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净利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税后利润,其他综合收益指的是除净收益以外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
与净利润相比,综合收益包括了那些未实现的、超越损益表的利润和损失的要素,能更好地反映当期净资产的全部变动情况。
综合收益中的各项收益来源可能在稳定性、风险性和可预测性上有所不同,收益特征可能彼此悬殊,这便需要掌握有关综合收益各种组成内容的信息,并加以深入分析。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损益+其他收入±资产处置损益
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表的作用
- 功能
提供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内所实现的利润或发生亏损数量。 - 关系
当期收入-当期成本及费用=当期利润 - 作用
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产品成本、各项期间费用及税金,了解盈利总水平和各项利润来源及其结构,把握经营策略。
2. 利润表的作用和列报要求
- 了解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收入实现情况和耗费发生情况,进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
- 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 揭示利润的变化趋势,预测企业未来获利能力。
- 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作出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
- 为经营成果分配提供重要依据。
3. 利润表的分析方法
1. 纵向结构百分比分析
利润表纵向结构百分比分析主要是通过结构百分比利润表的编制进行的。具体方法,通常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作为其他项目的对比基数,其余项目与之相比计算相应的百分比,形成纵向结构百分比利润表。
2、水平分析
利润表的水平分析,是指用金额、百分比的形式,对每个项目的本期或多期的金额与其基期的金额进行比较分析,编制出横向结构百分比利润表,以观察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趋势。
3. 利润项目的分析
利润具体项目分析:
- 营业利润
- 利润总额
- 净利润
4. 比率分析
- 盈利能力分析:
- 权益净利率
- 资产净利率
- 销售毛利率,净利率
- 普通股每股收益,市盈率
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盈利水平、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 利息保障倍数
-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 营业收入增长率
- 营业利润增长率
4.2 营业收入分析
一. 定义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经常性的、主要业务所产生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在企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它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他业务收入在企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二. 营业收入分析的要点
1. 整体把握营业收入概况
从整体看,公司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的发展趋势,营业收入增长率与行业平均增长率的对应关系。
2. 营业收入的产品品种构成分析
- 产品结构分析:营业收入主要靠谁拉动?
- 占总收入比重大的商品或劳务是企业过去业绩的主要增长点
- 占总收入比重大的商品或劳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 营业收入的地区构成分析
- 地区结构分析:核心市场在哪里?
- 占总收入比重大的地区是企业过去业绩的主要地区增长点;
-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偏好;
- 不同地区的市场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
4. 营业收入的时间结构分析
季节性分析:行业属性的差异及影响。
5. 与关联方的交易情况
关注以关联方销售为主体形成的营业收入在以下方面的非市场化因素:
- 交易价格
- 交易的实现时间
- 交易量
6. 营业收入变动的原因分析
三. 营业收入分析需注意的问题
核心:营业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1. 合理确定收入确认的时点
营业收入的确认时点成为核心问题。确认时点不当,结果是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将对
公司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确定收入确认时点的基本原则是指“风险报酬已经转移”。
(1)销售商品是一次性确认收入,商品销售通常是在交付货物,客户签收后确认收入。
(2)提供劳务建造合同准则,采用完工百分比确认时点。
注意:
- 收入确认起点。
理论上只要发生了成本,或实施了工作量,就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相应的收入、成本以及毛利,但实务中,有的企业将完工进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才开始作为收入确认的起点。 - 过程中的确认时点。
主要关注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完工百分比,以此操纵收入、利润。
案例:中毅达的子公司提前确认收入。
分析:如何辨别提前确认收入的方式?
- 对比历年财报的收入金额增幅,如果增幅过大可以存疑;
- 对比利润表的营业收入和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金额。
正常情况下,由于回款进度的原因,营业收入会比经营性现金流入大一些,但不会相差巨大,否则就说明有太多的收入没有收到钱,可以肯定大额收入其实是提前确认了。
2. 收入确认的净额法与总额法导致的差异
有的企业为了通过财务报表突出,高成长,体现高毛利率,原本应当按照总额法确认收入,实际却按净额法确认需减收入。
案例:富临运业挂靠车辆采取净额确认法,毛利率80%;江西长运挂靠车辆采取总额确认法,毛利率30%。
有的企业原本应当按照总额法确认收入,为了降低营业收入总额,以此降低纳税基数,从而少缴营业税和增值税,而按净额法确认收入,以此来降低税基。
3. 营业收入及其现金含量的走向
营业收入的现金含量是用销售收入现金含量(销售收现率)来衡量的。一般的,该比率越高收入质量越高。
销售收入现金含量=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
销售收入现金含量>1.17,意味着不仅当年所有的营业收入全部收回,而且将往年没有收回的营业收入也收回了部分。反映了企业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经营环境,都体现了更好的发展态势。
四. 营业收入的质量分析
关注营业收入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 通过常识性判断及调研访谈,判断营业收入的真实性。
通过量、价分解,分析单价的合理性来判断营业收入的真实性;
案例:胜景山河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分析:可通过销售收入和销售量计算出平均单价。胜景山河的单价明显不合理。可因此判定其销售收入的真实性有问题。
- 通过比较销售数量(或产量)与生产能力是否匹配来判断收入真实性
例:银广夏不可能的产量。
-
注意是否有与营业收入增长严重不匹配的项目(比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出口退税),就有修饰财报甚至造假的可能。
-
关注企业的退货情况
案例:在全行业形势走低而中联重科稳步上升的情况下,中联重科2012年前三季度业绩相当耀眼,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幅双双超过15%,产品毛利率继续走强。但是,中联重科201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480.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3.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12%。
4.3 成本费用分析
一. 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当前已实现销售的商品和已对外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所销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收入进行配比。
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燃料和动力、制作费用等。
不能直接归结于商品或劳务的支出一般计入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营业成本又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相对应。
主营业务成本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常性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对企业来说,营业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多少。因为主营业务成本是主营业务收入最重要的,往往也是最大的扣除项目。
二.毛利和毛利率
毛利又称毛利润,是指企业的营业收入扣除与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直接相关的支出后剩余的利润。
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毛利率是毛利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
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100%=(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
需要关注毛利率的大小及其走向:良好的财务状况要求企业的毛利率在同行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且不断上升。
毛利率能反映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获利潜力。它是企业净利润的起点,没有足够高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较大的盈利。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水平,说明公司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定价高,或与同行比较公司存在成本上的优势,有竞争力。如果公司毛利率显著降低,则可能是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激烈,预示该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
案例:中兴通讯良好的毛利率。
三. 税金及附加
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等。
税金及附加分析的要点
“税金及附加”账户属于损益类,其金额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纳税多少而且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从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试点范围。 “税金及附加”账户所核算的内容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
因此在分析该账户的变化时,需要考虑营改增带来的影响,确定其变化的真实原因。
案例:九华旅游2017年上半年税金及附加同比减少532.48万(由营改增产生)。
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成本核算对象的,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企业的期间费用不一定与企业的经营业务规模完全适应: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按照与企业经营业务量水平的关系,可以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其中,总额随着企业经营业务量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例变化的费用为变动费用;总额不随企业经营业务量水平的高低变化、保持固定的费用为固定费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期间费用会随着经营业务规模的提高而增长,但增长的幅度低于经营业务规模增长的幅度。
四. 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企业的销售费用是保证企业销售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需要将企业销售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销售费用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关键性因素,有了资金的支持,才能保证销售渠道的顺畅。
销售费用的分析要点
(1)将销售费用和企业的营业收入挂钩,分析营业收入和销售费用之间的关系
(销售费用率);
通过分析销售费用的变动趋势与产品销售额或销售量的对比,可以及时发现异常费用;了解实际发生的费用和预算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管控策略。
(2)将销售费用与市场同行业的平均销售费用对比。
若销售费用占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则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公司有强有力的营销能力,未来市场前景较好;但同时也可能是由于销售费用直接影响公司利润,企业为了粉饰报表而刻意隐瞒了销售费用。所以需要深入分析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异于行业水平的原因。
案例:白云山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增长。
分析:与广州药业合并后两项数据快速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减少,导致利润增加。
五. 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项目反映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就计入当期的损失或是利益。
案例:科大讯飞研发人员占比较大,管理费用较高。
六. 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项目反映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为购建或生产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发生的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应计入有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成本,不包括在财务费用的核算范围内。
财务费用中利息是绝对的大头,在提到财务费用的时候,主要指的是利息。
案例:厦门路桥营业利润率大幅变动。
分析:利息在2000年开始计入财务费用所致。此年开始才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案例:ST中葡
分析:短期借款较高,导致财务费用较高,导致利润减少,股价下滑。
问题:财务费用可否为负?
可以。
可能原因:
- 利息收入远高于利息支出和其他财务费用。
- 汇兑损益。
在查看财务费用指标的时候,需要核实一下年报附注,确认财务费用的主要构成是利息还是汇兑收益等其他项目。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是最能直观展示企业融资能力的指标。
七. 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具体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等。
坏账是最常见的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的分析要点
(1)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本质上属于会计估计问题,可能会发生偏差。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年份,一些企业为了达到集中亏损或者转亏为盈的目的,可能会出现估计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的情况。
(2)恰当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质量。经常出现高规模资产减值准备的企业,则在其管理过程中一定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意味着企业的管理质量需要提高。
案例:绵石投资异常的资产减值损失。
4.4 营业外收支分析
注意:利润表2018年新增的“资产处置收益”项目,使得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范围缩小了。
一. 营业外收入
1. 定义
营业外收入指与生产经营过程没有直接关系,应列入当期利润的收入。
它反映企业发生的营业利润以外的收益,主要包括债务重组利得、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注意:利润表新增的“其他收益”项目反映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等,即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仍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
2. 营业外收入的分析要点
营业外收入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营业外收入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应当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的界限。
少量的营业外收入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利润影响很大的巨额营业外收入多数来自于大股东捐赠、政府补助等,因此称其为横财。营业外收入的特点是意外发生或偶然发生,大多时候不具有可持续性。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时需剔除不可持续的部分。
案例:华大基因营业外收入在2017年减少,导致利润变化。
二. 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支出。
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损失等。如果说营业外收入是一笔横财的话,那么营业外支出多数是一笔横祸,比如债务重组损失或非常损失等。
案例:华大基因由于专利诉讼问题在2017年发生了大额的营业外支出。
4.5 所得税分析
一、所得税的定义
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税法规定的所得额,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经营等取得的可用货币计量的收入,扣除为取得这些收入所需各种耗费后的净额。
二、所得税分析的要点
1. 注意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办法对纳税情况的影响
所得税的计税基础是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并不等于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税法要求调整会计利润之后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当年全部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可以扣除的成本费用-可以弥补的亏损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关键是划分可扣除的成本与费用的准确性。
2. 注意税收优惠政策变化对纳税情况的影响
税收优惠政策是影响企业有效税负的重要因素。
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转型、扩充就业渠道、刺激国民经济等。常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亏损结转、投资免税、出口退税等政策。
3. 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与公司实际支付的所得税有很大区别。
这一区别是由于会计权责发生制下的“时间差异”产生,所以就产生了“递延”的效果。多种情况下都会产生这种暂时性的差异。最常见的就是会计上的折旧与税法上的折旧的差异。例如税法上加速折旧,节约了当期的资金流出。也有永久性的差异产生,比如税收政策对某些费用加倍扣除、政府优惠减免税款等,当期节约的税款以后不用补缴。
公司年报附注里有一项: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调整过程。主要包括不同税率的子公司(一些行业享受优惠税率)、调整以前年度影响、非应税收入影响(政府补助等)、不可抵扣的成本费用(超标准的福利费、教育经费等)的影响等。
案例:光明乳业2013年所得税费用率大幅上升。
4.6 企业利润质量恶化的主要表现
1. 企业盲目扩张,进入的行业竞争激烈且风险过大。
2. 利润表中的表现
- 毛利率大幅下降
长期盈利的关键指标是毛利率。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 企业的业绩过度依赖非主营项目
缺乏盈利的持久性。 - 企业利润表中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出现不正常的降低:出现随业务量上升而降低的反常现象。
- 企业反常压缩酌量性成本
酌量性成本是指研究与开发支出、广告费支出等管理层可以通过自己的决策而改变其规模的成本。反常压缩可以看作是推迟发生,是为了粉饰当期利润。 - 企业举债过度
资金紧张,支付能力下降。 - 大额的销售退回
关注销售的真实性,是否存在虚构销售的情形。
3. 资产负债表的表现
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的不正常变长是放宽信用政策的信号。可以刺激营业收入的立即增长,但影响资产质量。
企业存货周转过于缓慢。表明企业存货出现积压,影响销售规模,影响获利水平。
应付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应付账款平均付账期的不正常延长,表明企业支付能力下降。
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正常情况下应遵循一致性原则;在不符合条件时作出变更,很可能是为了粉饰利润。
企业无形资产规模的不正常增加。有可能将当期费用资本化。
4. 其他表现
企业计提的各种准备过低,用作利润调节器。
降低员工薪酬标准。
减少员工人数。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报告出现异常。
4.7 利润质量分析
1. 利润操纵的动机
- 利润最大化
- 利润最小化
- 利润清洗(洗大澡)
- 利润均衡化
2. 容易发生财务舞弊类型的公司
- ST类的公司
- 拟再融资的公司
- 业绩波动大的公司
- 有业绩承诺的公司
3. 利润操纵的手段
- 提前确认营业收入或虚构营业收入。
- 少结转成本、少计期间费用以及未将子公司亏损纳入合并报表。
- 调整收入确认政策,收入确认政策和收入确认时点与同行业公司存在差异。
如将收入确认的方式从完工百分比法调整为一次性确认收入。 - 销售费用与收入明显不配比
- 信用周期大幅上升
- 降低员工薪酬标准,减少员工人数
- 毛利率明显不同于行业平均水平
- 与同一家客户经常同时发生销售、采购的交易情况
- 通过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
-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 运用新兴和复杂的交易或非常规业务调节利润
4. 利润操纵的识别
运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发现销售或成本的异常情况。巨额变化往往是会计调整的结果。
注意核心利润与投资收益的互补性变化。
毛利率走势。
业绩增长与从海关、工商查询到的公开信息、常识相违背。
结合会计报表附注中关联方交易信息,分析是否存在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借助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判断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总体真实性与公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