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概览

作者: 旁观者卿呀 | 来源:发表于2019-06-24 17:03 被阅读0次

    刚刚结束了华盛顿和费城之旅,总的来说自己期待的都见到了,旅途也有意外惊喜,所以很满意。

    2019年的flag还有读书和复习法考。法考在按部就班赶进度,虽然进度比我预期要落后,但感觉焦虑感没那么强。等车什么的碎片时间零零散散看完了几本书,微信读书和kindle交替进行。

    1月:《高兴死了!!!》;《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高兴死了!!!》是一本抑郁症患者本人写的日常,既搞笑又沉重。心理疾病看不到,但它的痛苦程度并不比看得见的伤害少。作者也提到了社恐,这也是我在努力克服的心理障碍。我在美国这边认识了一些朋友,有的人会提出邀请去一个聚会之类的局,我就会头皮发麻赶紧拒绝。一个朋友听说我闲时自己待在房里看书或看剧,听到家里有其他人在公共区域连房间门都不愿意出的时候,脱口而出:你好怪啊。

    只是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我对相熟的人一样侃侃而谈,我在正式场合一样可以不羞怯,我只是讨厌社交,恐惧社交,仅此而已。想起来ex也曾经指摘过我的性格,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我不能找一个性格和我相反的人,现在我才意识到,性格相同或相反没有什么,重要的是,他愿不愿意接受你的性格。被另一个人全盘否决,这才是感情的问题所在,而不是什么性格。话说回来,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本来就是各有千秋,我只不过是把你侃大山的时间用来思考了而已。

    第二本书没什么好评论的,就是类似厕所读物,随便翻翻,不能深究内容。这类以工具书名义讲一些没有方法论的事情,没太大意义。

    2月:《邻人之妻》;《无所畏》;《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我很好啊,你怎么样》;《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2月读完的书比较多,一是以前的坑填上了,二是新选的书可读性比较强。

    《邻人之妻》作者是我偶像盖伊·特立斯,非虚构写成他这样我是真的服气。延续《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细致入微的风格,不愧是新新闻主义之父,由浅入深以小见大,说着容易,可繁如发丝的细节一般人怕是无从下手也写不出来。

    这是一本上世纪就出版了的书,在当时的美国也并非能为大众接受的尺度。都说关于美国,两本书就够了,其中一本就是盖伊的邻人之妻。我想大概是因为,这本从一个个人物故事着手深挖美国性自由的历史与发展的非虚构书籍,完美体现了美国的自由主义,以及整个演变进程。有很多片段我十分震惊,但仍然因为好奇看完了。我觉得我骨子里是一个特别传统的女孩,甚至无法接受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仔细思考了我的婚姻观和恋爱观,三观倒没脆弱到因此改变,只是头一回认真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婚姻爱情观。

    我读完开放式婚姻那一节有种很神奇的感觉,当然我自己想了一下仍然无法接受。可是我觉得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接受一切,而是包容一切。虽然我不能理解你的行为,但我捍卫你自由行为的权利,这大概就是美国的自由主义内核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呵美国人的自由是中庸智慧啊。

    冯唐的《无所畏》,今宵欢乐多。感觉冯唐这一文艺中年的书,读了三本大概就知道怎么个套路和模式了,这本书有“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这样流氓又有道理的人生哲学,也有他风格一成不变带来的失望。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这本我还有点喜欢。了解了不少名画和名画家,还有他们前因后果的故事。这本书应当算是绘画艺术的入门读物,对门外汉来说刚刚好。对于了解一点知识来说很好,对于专业的人就算了,你说让我看讳莫如深的艺术史概论,也是真有点强人所难。

    这本书给我逛博物馆积累了一部分背景知识,所以它的转化率很快也很高,给它打call。

    《我很好啊,你怎么样》是一本漫画。之前就看过莎拉·安徒生的《成年如谜》,很有共鸣。这本漫画就是社恐患者的日常,百分之九十的场景都一模一样地在我身上我心里出现过,很有趣的小书。

    读《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冲着作者的名气,以为是小清新实则让人毛骨悚然。心理这种东西挺神奇的,每个人的行为都透着他的心理,都是他之前人生、原生家庭的映射。大概两三年前开始,我对心理学的东西特感兴趣,也自己喜欢分析一下自己,所以这本书算是意外相遇。只是书中的有些故事,也许因为过于荒诞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因为震惊久久不能忘怀。

    以前不是特别理解那句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透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后来遇到了一个人,比我年长几岁,我们聊天,他已全然不信感情,不愿付出时间与精力与人相处……聊天结束时他只是重复:单纯很好,千万不要丢了。我不知道到底要经历什么,受多少伤害,才会这样怀疑与戒备。但你看,无论是归于平淡的感情还是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都让每天热情高涨地去享受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求的状态。

    后来读余华,书中有一篇专写麦克尤恩。回到余华写书时的十年前,我想麦克尤恩的书中描写的那些荒诞或者说心理扭曲还不太能被中国的大众接受。十年前我们还习惯于避而不谈一些事情,十年之后有所好转,对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包容度大了许多,可对于那些较为罕见的仍然保持警觉和怀疑。只能说,让大众接受需要时间。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让我见识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村上。我对村上春树的印象停留在高中读的《挪威的森林》和他多少年如一日的诺奖陪跑。但这本散文集真的太有魅力了,几乎一口气读完村上日常生活的散文集,他是一个宝藏男孩吧!全然没有文学家的架子,反而有时候呆呆愣愣自说自话得有点可爱。

    3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纽约客》

    这次去华盛顿去了大屠杀纪念馆,我在vlog里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沉重的东西。纪录片也会看沉重的,电影也会看沉重的。我觉得人有时候被一些东西欺骗久了,变得麻木,便不知世界上还有苦难,也很难意识到我们拥有的可贵。说起来我的沉重启蒙是高二时晗晗借我的那本《看见》。

    高中的阅读量很大,但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放在课桌抽屉里偷偷看的。人就是,什么越是不可得,越是削尖了脑袋想要。高中的梦想就是高考完放开了读书,高考完到现在却只觉浮躁难以静心阅读。2019的flag算是给我一个动力让我沉下心来做事情。

    跑题了。这本书是余华的杂文集,余华满世界跑的时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见闻和所想,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剧变的思考。我看简介时看到杂文集,倏地想到初中毕业时张文韬在我毕业留念册上给我写的话:“你的文章歌功颂德,鸟语花香,但是你根本不知道社会的黑暗,我劝你读一下杂文集,了解一下黑暗。” 恩,委员长,我读了读了。

    余华给多数人的印象是《活着》。我高中时一直觉得,《活着》这本书的作者早已仙逝,主要原因是读完《活着》我突然意识到这很像我更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电视剧《福贵》,我想那么久远的文章那么久远的电视剧,作者大概是仙逝了。没有,余华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也是他前面人生千锤百炼的结果。这本书不仅写黑暗,也有余华时不时穿插进来的黑色幽默。

    《纽约客》是很早就想读了的。这不是美国那本杂志(题外话,我订了New Yorker,上周拿到了送的帆布包为什么比每周拿杂志还开心,包真的好好看!!!) 最先知道白先勇是在《齐鲁晚报》的荐书栏目,还是在高中。娱乐活动匮乏的高中生活全部就是学习、读书、看报。那时候有一个小本记着高考完要看的书和电影,越是闭塞越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家愁国恨这样宏大的时代题材,仅仅几个抽象的词语难以描述和概括,什么“十年浩劫”什么“文化灾难”,教科书里这样寥寥几笔谁能想象得到当时发生了什么。而个体命运往往就是时代缩影,关于那段历史的描写,我佩服严歌苓,现在读了白先勇更是五体投地。

    后面谪仙怨题材甚至更宏大,立足世界人身份的同性恋题材。纽约客的视角,读完只觉人类渺小。

    最近也有在追剧。

    求求各位看看《都挺好》吧!!!!!我现在看见《绝望的主妇》勒奈特那个演员为了孩子进名校的贿赂案,第一反应是怒吼:苏大强你可睁眼看看人家怎么当爹妈的!!!

    我觉得自己变老的一个时刻就是…追了很多年的剧一部一部都到季终了…modern family;TBBT演员们都有白发了,也都要说再见了。这样想想有点难过,可是除了那些从年少时候开始追的老剧,已经没有再从头追一部十几季新剧的动力了。

    知乎热榜前段时间有一个话题被顶到前面,问为什么人愿意花八年追一部美剧不愿意花八年追一个女孩。下面回答很理智都在挑这个类比的逻辑问题,但如果真让我把我爱的剧比作感情的话:我跟着剧中角色们一起哭过笑过揪心过,然后突然有一天他们告诉我,从此之后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的心里因此多了一个缺口,我会时不时想知道,搬家后的Monica和小钱钱过得怎么样了,他们还会不会再聚会,咖啡馆的沙发是不是已经换了人坐……那个缺口就是我那些年对他们付出的感情。

    也许我还是会追新剧吧,也许还会追个长达十几季的新剧。可是我脑子里永远都会有我最爱的那部剧的影子,高考结束后通宵看剧的放纵,紧张复习周的轻松时刻…不只是我在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的酸甜苦辣也仿佛有他们陪我一起度过。就像是一周一见的朋友,我说hey我分手了,有点难受;Sheldon不解风情地说:哦I don’t care,我要拿诺贝尔奖;Jay咧着大嘴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给我讲家人如何在你失意时给你默默的支持……

    “我的感情像一杯酒。第一个人碰洒了,还剩一半。我把杯子扶起来,兑满,留给第二个人。他又碰洒了。我还是扶起,兑满,留给第三个人。感情是越来越淡,但是他们每个人,获得的都是我完整的,全部的,一杯酒。”人在年轻的时候习惯相信一切,对什么都动真感情,无果的次数多了,付出的感情也就淡了。年少时候是用情怀追剧,以后可能只是为了下饭追剧。

    这是关于岁月更替的故事,岁月更替向来感伤,因为这个词代表着结束,衰老,死亡。但是,岁月也是好词,没有了好看的皮囊,没有了吸引人的目光,但我爱满脸皱纹、双下巴溢出衣领的Matthew更甚于那个人人喜爱的帅气的小钱钱。岁月也是世事变迁的阅历的积淀。

    白发戴花君莫笑。你以为我要写哭了,但是——

    Bazinga!

    前一段时间和六个小伙伴开始创业,也过上了被人叫主编的日子。我们有热血和情怀,也有方向和推进举措。创业的艰辛我可能还不清楚,但和这样的团队一起很有信心!

    请大家关注一下法律小伙伴吧!!!!!!!

    给大家鞠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鸡毛蒜皮概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bo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