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怜悯】
1、#担忧人工智能#
随着纳米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科学等等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担忧机器人的智慧有一天会不会超过人类,一旦它们比人类聪明了,它们会不会伤害人类,甚至灭掉人类?
另方面,人们欢呼元宇宙时代的到来,期待纳米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等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好处,甚至可以帮助人体更新,持续更新人体器官,这样人就可以不死,可以永生!
科技具有二面性,既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伤害,比如人们既享受核电站的电能,也时刻担忧核武器的危险。
2、#担忧外星人#
以前人们曾担忧过外星人的入侵,因为外星人,如果跨越遥远星空来到地球,肯定是拥有远超过地球科技的高级科技,所以,他们如果是恶意前来,地球人就十分危险,而且几乎缺乏抗争的能力。
不过眼下,外星人似乎还挺远,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却已经迫在眉睫。
3、#担忧不确定性#
其实二种担忧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不了解的强者的担忧。因为人类内部的恃强凌弱太厉害,所以,人们有理由担心强大的外星人或者强大的人工智能,也跟人类的恃强凌弱者一样邪恶而危险!
说到底,还是不了解造成的担忧,也就是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担忧。
对未来担忧是不可抗拒的,这跟莫名其妙的自信一样,都既有根据,有没证据。总之,对于未来,既可以杞人忧天,也可以盲目自信,二者都一样的有道理,又没有十足的根基。都是有意义的,但都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
真正有用的还是冷静的深入的和基础性的分析,即对于最基本问题的分析。从最基本的分析里推演出可行的对策。
4、#人工智能和外星人跟人类有共性#
其实,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外星人,它们的不确定性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确定性,而这个共性,人类很熟悉,也是人类自己的优势,这就是智慧!
我们所担忧的人工智能和外星人,都是智慧型行为主体,不是野蛮的动物,因而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一下智慧的本质特征,发现智慧的本源,了解智慧型行为主体的行为原则,这样,至少大大减少了面对人工智能和外星人的不确定性。
5、#设想我们自己到了外星#
为了分析智慧型主体的行为原则,我们设想我们自己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会如何行为的?
如果你自己到了外星,来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你会怎么行事?
假设,那里的物质形态跟这里差不多,但那里的智慧类型完全不同,既不是电影里有过的外星人,也不是电影里有过的机器人,而是完全不同的。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们的认知方式跟我们不一样,因而,我们无法跟它们用语言交流。
比如说,它们不使用光作为媒介,因而,它们不用视觉,所以,它们的语言不是视觉性的,也就是不是文字。再者,它们不使用声音,因而,它们没有听觉。它们使用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沟通媒介。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好奇?担心?我们的第一需求是什么?生存!
6、#第一原则是生存#
无论我们有多么好奇,多么担心,但我们生命的本能告诉我们,时刻警惕危险,保证自己先活下来!所以陌生环境的第一原则是生存。
但是外星人和人工智能,是不是也有生存危机?
也许外星人已经掌握了我们正在探索的纳米技术等等,也许它们已经实现了永生,而人工智能压根就不是生命体,所以它们没有死亡问题。
但无论是外星人还是人工智能,都有被毁灭的危机,毁灭就是它们的死亡。所以,作为智慧主体,它们的第一原则也应该是生存,只有生存了,才能做别的。
7、#第二原则是怜悯#
活下来后,做什么?那就是如何在陌生环境里立足和发展了。
智慧主体如何在陌生环境里立足发展?
先看看智慧的本源来自哪里?
我们知道,人类是群居的,正是群居才发展出语言和智慧。那么群居的内驱力是什么?换句话说,是什么驱动个体愿意群居,而不是独居?
虽然人类个体生理条件不容许人类独居,但也有很多人愿意孤独一生。当然,独居者是违反人类生理条件的,独居者能活下来,多半还是借助于群居提供的技术,甚至直接的支持。设想一个从未在群居条件下生活过的人,一出生就独居的人,根本活不下去。
所以,人们总是群居的。群居的内驱力来自生理本能,这就是怜悯心。
怜悯心最集中体现在亲子关系里。父母亲为什么甘愿辛苦,甚至不顾生命危险也要关爱抚养 自己的子女?是因为他们的生理本能里心疼自己的子女!
二性之间的爱,也一样,心疼对方,才会不离开对方!
怜悯心最感人的是对陌生人的同情和无私救助!
我们不知道是群居生活方式发展出了怜悯心,还是怜悯心促进了群居生活?或者二者是互动迭代,相互促进的。
总之,怜悯心是来自内在的难以抗拒的内驱,这种内驱促使个体主动跟别的个体交往,并愿意理解对方,愿意达成共识,愿意建立互助关系,恰恰是群居的内驱,也是语言与智慧的基础。
应该说怜悯心的本能是群居的基础,也是语言与智慧的内在本源!
8、#智慧的本源是怜悯#
人类智慧的本源是怜悯,但人工智能的本源却是人类智慧,人工智能也有怜悯心吗?
由于,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停留在被动阶段,是缺乏独立性的,受开发者的制约。这种人工智能的危害性也小,不值得担忧。
我们真正担忧的是脱离开人类控制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
设想一下,人工智能获得独立性后,是否还需要发展,是否还需要交流,是否还需要跟他者的交往?
一个智能如果不需要交流,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本身具有二重意义,一个是交流带来提升和发展,另一个意义则是交流本身就是意义,没有交流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
对比一下人类的隐居者。隐居者选择逃离群体,避开交流,是因为他们交流够了,吃亏够了,开始厌恶交流,而不是他们一开始很孤独。所以他们的内心里还有交流的渴望与冲动,只是用更强大的修为遏制住交流的冲动而已。
交流的内在渴望是智慧体难以抗拒的内驱。
独立了的人工智能应该也无法违背或者逃离交流的本源。而交流的基础就是怜悯心!有交流的欲望,就离不开怜悯心。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外星人,只要是智慧主体,就无法脱离开交流的欲望,无法脱离开怜悯心。所以,怜悯是第二原则。
9、#怜悯的对象是同类#
怜悯具有等级性,与我们越近的对象,我们的怜悯心越重。我们同情怜悯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亲属,族人,同乡,同胞,人类,甚至其他生命,甚至非生命的对象。
所以,遇到陌生人,如果对方很强大,又难以确定对方的友好程度,我们就跟对方套近乎,希望对方把自己纳入他的同类之中,争取获得对方的认同和怜悯。即使对方并不强大,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我们也不想无故树敌,也想跟对方套近乎。
这种套近乎,拉关系的心理,实际上是怜悯心的体现,不管是怜悯别人还是期待获得对方的怜悯,总之都是怜悯心。
试想,如果你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外星环境,那里有很多智慧主体,你根本无法交流,你一无所知,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
不管怎么样,你的第一原则是生存。第二原则是怜悯。你希望得到对方的怜悯,内心里也会不由自主地怜悯自己所遇到的对方。
那么人工智能和外星人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心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