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写、多练自然就能写好
中国人特别认「勤能补拙」这条价值观。小时候我们也被老师教导,说只要多写多练,自然就能写好。但这是个致命误区,就如同现在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任何一个领域,一个人经过一万个小时的锤炼,就能从平凡人变成大师。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你持续努力五年,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
但很明显,开车超过五年的出租车司机没有成为赛车手,工作超过五年的记者编辑也并没有都成为咪蒙式的新媒体写作高手。
所以,一万个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长时间的多写多练,并不必然能让你越写越好,反而有可能把你写废,把你写作热情消耗殆尽。
勤都能补拙,那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聪明补拙?
什么是聪明,我经常思考这个概念?在我看来,聪明就是信仰方法论,坚信做任何事都可以通过更好的方法论去优化。
我之所以能在入行新媒体两个月后就能写爆款,而且后面能持续的写爆款,最重要的原因肯定不是我写的多,一定是因为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研究写爆款的方法论,我写每一篇稿子都是在刻意训练。
我之所以能在入行新媒体两个月后就能写爆款,而且后面能持续的写爆款,最重要的原因肯定不是我写的多,一定是因为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研究写爆款的方法论,我写每一篇稿子都是在刻意训练。
新媒体写作能力的掌握=核心写作套路 X 每一篇刻意练习 X 练习次数
如果你不去学习、研究写作套路,只是一味地多写多练,你放心,三年五年后你依然写不好。
当然,你一定要多写,但原因并不是,多写自然就能写好,而是,你掌握了写作的正确方法论之后,要通过多写,去磨练这套方法论,直到你熟练掌握
误区二:新媒体写作要靠长期积累
写作是一个先输入,后输出的过程,肚子里没货,写不出东西。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而且,很多人不敢尝试去写作,或者说认为自己不可能写好的一个很大原因,就跟这句话有关,觉得自己没有长期的阅读积累,所以写不好文章。
很客观的说,曾经这句话是对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因为当你写作时,你需要调取大量的素材,来支撑你把一篇文章写完,如果你阅读不多,积累不够,那么你只能去翻书找素材,这是特别特别费劲的,你家里可能就那么几十本书,跟你的写作主题相关的更少之又少,即便找到了跟你主题相关的书,你还需要一章一章的去检索你需要的素材。
今在这个时代,肚子里没货,写不出东西,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太成立了。
因为这个时代有个伟大的发明——搜索。
如今的搜索简直太方便,太高效了,你想要什么素材,关键词一搜,素材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新媒体写作,最重要不再是你是否有长期的积累,脑子里是否有大量可随时调取的素材,当然有更好,没有也没关系。强大的素材搜索能力和信息梳理能力,足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它远比你大脑存储素材的能力更靠谱。
误区三:新媒体写作要靠天赋灵感
新媒体写作,其实是你在打造一款产品,那么产品有两条非常重要的特性,质量稳定、持续提供。
灵感,显然是瞬间迸发的偶然事件,它既不稳定,又无法持续。
所以,千万不要把新媒体写作等同于搞文学创作。如果你写散文、诗歌、小说、剧本,那么意境、创意、故事结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新媒体写作高手来说,最重要的是产品能力。
产品能力当然不靠灵感,靠的是格式化写作。
什么是格式化写作?就是写文章的固定格式、套路、模版。
只有训练、掌握格式化写作,你才能持续创造,且质量稳定。
关于格式化写作,你可能没意识,但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大量的训练,而且都曾经训练的不错,那就是高中的语文作文、文科大题的写作。
比如:
总 - 分 - 总。这是我们训练过的最简单的写作格式。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做?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写作格式。
论点 - 分论点 - 正例 - 反例 - 总结。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写作格式组合。
再高级一点的写作格式,比如:
1.场景化写作,引出一个痛点话题。
2.针对痛点话题,提出一个新鲜观点。
3.正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
4.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
5.总结这个观点的意义、价值。
6.给出具体的执行建议,最后呼吁大家去做。
相信我,你把这六点打印出来,贴在桌子上,你写文章时就按这个格式顺着往下写,一定会比漫无秩序的写,写得更快,逻辑更通畅。
李笑来说他在写《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所有的文章都是一模一样的套路:
1.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2.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3.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4.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5.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6.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7.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8.这个概念与什么其它重要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这就是格式化写作的好处,只要你把文章的核心立意确定了,写出来就是自然而然
想学习更多新媒体运营内容 关注我哦,后续更新《如何掌握写作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