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杜二敏 靳彤 语文建设杂志
2024年09月03日 15:47 北京 14人听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文约6051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摘 要】蒋军晶老师曾将多文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议题确定为“抓住矛盾读懂诗歌”,并面向小学高段学生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教学。本文在蒋老师设计的基础上,从诗学、画论、心理学、哲学等范畴进行再聚焦,发现这三首诗在表达主题、诗画一体、关系建构、人的存在等层面具有核心共性,凝练出“治愈自我岂由境、诗情画意两相合、我与他者怎相处、生命存在状何如”等新议题,打开了多文本的诠释空间。寻求文本的核心共性,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激发师生的联合共创,是打开多文本诠释空间的三重机理。
【关键词】核心共性;多文本;诠释空间;学科融贯;联合共创
单文本具有自洽的时空逻辑、因果逻辑和情感逻辑。文本与文本在创作时代、表达主题、写作手法等维度密切相关,构成关系性存在的文本群,成为彼此的“‘伴随文本’,扩展了文本间性”[1],为多文本教学提供了资源支撑。
一、多文本的前有设计
诗歌如果要在较短的篇幅内实现情感的抒发,完成个人意义的表达,做到诗歌形式的创写,必然会留有或多或少的空白。无形的空白与显在的文字相互交织,形成文本的召唤结构,营造出富有张力的阅读空间,促使阅读主体打开认知结构,丰富思考维度,唤醒情感体验,去填充诗人未占满的文本空间,进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由几首诗组成的多文本更是具有对阅读主体发出召唤的特质。在特定议题统摄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构成一组多文本。前两首诗均被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2003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高中第一册的选篇。这组文本涵盖了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既有古诗词,又有新诗;既有送别友人的诗,又有归隐山水的词作,还有“对自我精神镜像进行书写”[2]的当代诗歌。这三首诗均属于表现不同生命状态下人的精神风貌的经典作品。从总体上看,这组文本呈现出学段的跨越性、文本的异质性,以及主题的多元性等特点,是重新组元基础上的多文本样态,蒋军晶老师曾对它们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教学[3]。
蒋老师面向小学高段学生,将这组文本议题确定为“抓住矛盾读懂诗歌”,围绕阅读策略展开教学。考虑到文本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蒋老师在内容聚焦、学习方法、教学用时等方面有所侧重。师生在课前观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视频的基础上,直接围绕“抒情主人公眼中的孤帆”与“烟花三月长江中实际存在的千帆”这一矛盾展开讨论,这一环节用时最短。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蒋老师借助注释系统组织师生问答,为学生提供箬笠、蓑衣的图片,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抒情主人公穿戴的“青箬笠,绿蓑衣”与“黄箬笠,棕蓑衣”颜色之间的区别,进而拓展出现“青、绿”颜色的其他诗句,帮助学生在色彩修辞与情感表达之间建立连接,加深学生对“青、绿”两种颜色对于表达主人公内心闲适、精神愉悦的理解,进而体会主人公沉浸在春天里,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这样对“斜风细雨不须归”矛盾行为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多义性,以及诗人海子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本诗具有深邃、广阔的多元诠释空间。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生命体验等实际情况,在学习前两首诗的基础上,这首诗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同伴相互交流、教师提供资料支架等方式展开教学,用时最长。相比于前两首诗,学生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大海—花开”“从明天起”“只愿”等精神矛盾深度、广度的理解还不够,情感体验的深刻性也有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师生联合共创,建构出新的文本意义,为多文本教学提供了范例。
二、多文本的再度设计
单文本的空白需要教师加以诠释,进行设计,实施教学。由于组元路径的差异,随着重构之后文本体量的增加,多文本呈现出更加深广的诠释空间,吸引师生不断探索,并生成新的意义。“诗歌是活泼的,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具有一生二、二生三的特点,是可以生生不已,能够产生丰富联想的生命。”[4]正是因为诗歌这种文体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以及由其空白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决定了即使围绕同一组文本进行设计,议题选择也会发生变化。这展现了教学内容的创生性。
从表面上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个文本之间的关联度似乎并不大,属于跨学段远向迁移基础上的异质多文本组合。我们仍以这组文本为例,从诗学、画论、心理学、哲学等范畴重新进行聚焦,发现它们在意象选择、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主题、写作手法、诗画一体、矛盾表现、关系建构、人的存在等层面存在核心共性,凝练出“治愈自我岂由境、诗情画意两相合、我与他者怎相处、生命存在状何如”等新议题,打开了更为深邃、广阔的诠释空间。围绕这些议题进行设计,再度设计框架如表1所示。
三、多文本的诠释空间
1.多文本的诗学空间
在诗学空间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意象选择、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主题、写作手法四个层面展开,议题聚焦在“繁花似锦解人情”“寄情春水万万里”“请君径须和春住”“我欲隐居向何处”“挥手告别自兹去”“治愈自我岂由境”“情景交融抒我情”七个方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暮春时节,黄鹤楼外,杨柳含烟,杂花生树,在水流悠悠的长江边上,抒情主人公走进春天,凝视孤帆,深情送别“久静思动”的友人孟浩然。友人即将奔赴繁华之地广陵,烟花三月的美景治愈了抒情主人公送别好友的感伤,表现出“情深而不滞”的离别之美。《渔歌子》中,盛开的桃花飘落至自由闲适的水中,告别世俗的渔隐者沉浸在春天的山水之间,实现了自我与自然、自我与自我合而为一,以乐景写出抒情主人公告别世俗而归隐山水的自由、闲适、愉悦之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写出了在无法抵达尘世的明天时,抒情主人公面朝暗流涌动的大海,与自我告别,归隐到尘世之外——这是属于他的“春暖花开”之境。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尘世春天的幸福终究无法治愈他的精神之殇。
2.多文本的画论审视
从画论层面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现出“诗情画意两相合”的议题特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呈现的是“临江送别友人图”,《渔歌子》呈现的是“渔父棹舟垂钓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呈现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图”。事实上,多文本中的每一个构成文本内部都蕴藏着画面,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有时,在品读诗歌的某一节,甚至是某一句时,学生便自觉开启了由文字向图画转换的动力机制,眼前浮现出一幅幅连续或非连续的图画。有的学生还会将画面创绘出来,展现出诗歌短章画面的丰富性,以及诗歌对学生的多维唤醒性。要完成多文本以画解文的活动,学生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敞开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运用“看画解文、说画解文、听画解文、辩画解文、写画解文、创画解文、演画解文”[5]等形式,进入文本,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连贯的画面,彰显出语文与绘画的跨学科融合。
3.多文本的心理学观照
在心理学观照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凝练出“人生在世矛盾伴”和“我与他者怎相处”两个议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长江之上来来往往的“千帆”与抒情主人公心里仅存的朋友乘坐的“孤帆”,构成了事实与心理上的矛盾,表现出抒情主人公自我身心情意的融合,以及他与友人孟浩然的关系状态。《渔歌子》中的矛盾表现为,“斜风细雨”的事实与渔隐者“不须归”的行为,其中蕴含着三重意义:“既保证了充满诗意的画面能够延续下来,又彰显出抒情主人公‘渔家傲’般的倔强,此外,‘不须归’的行为还具有生活方式的意义”[6],折射出渔隐者自我与自然、自我与自我的和谐共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拥有尘世幸福而生”与“面朝精神大海而逝”,构成了抒情主人公纠结于行为与精神两个层面的矛盾,在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世界之间,表现出断裂、疏离的关系性存在。
4.多文本的哲学诠释
从哲学角度审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书写出人在世间存在的不同生命样态,诗人借由抒情主人公向自我、自然、他人发出了“生命存在状何如”的疑问,并给出了具有哲学意义的回答。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抒情主人公临江送别孟浩然,直到好友所乘之船远行至水天相接的地方,仍然久久伫立而不舍离去。这是抒情主人公拥有饱满的生命活力,且又能与他人生命建立连接关系的深情生命样态,是在人与自我优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与他者的和谐关系。《渔歌子》中的渔隐者则是走进春天,融入自然,深得“坐忘”之心,这意味着他已臻于物我两忘之境,呈现出自由、闲适、平和之态,并拥有沉浸其间的生命力,是人与自我身心情意和谐共处的最佳状态。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我”暂居尘世,却因为“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出“在而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生命样态,“我”要完成的是对自我的回收,即将自我从尘世剥离出来,呈现出自我与自我的分裂之态,以及自我与尘世的疏离之貌。
四、打开多文本诠释空间的三重机理
1.寻求文本的核心共性
从类型、作者、创作时代等视角审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文本之间的关联并非一目了然,属于异质多文本。如果对它们进行整合,就需要转换视角,向文本内深挖与向学科外拓展双管齐下,以寻求文本的核心共性,发现隐藏在文本内部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共同要素。这意味着经由师生品读、深思,文本唤醒了其已有的生命体验,与其产生了深度连接。核心共性之所以具有可寻求性,一方面得益于经典文本的空白性与召唤性,重组而成的经典多文本也具有这样的特质;另一方面在于师生自我生命内部存在针对不同经典的共同性理解,教师和学生也能够因经典文本召唤而建构出生命共感。从不同角度发掘多文本的核心共性,成为打开多文本诠释空间的机理之一。
2.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经过不断分化与有序建设,诗学、绘画、哲学等学科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知识体系。事实上,学科综合的原初样态,以及解决当下复杂问题的需求,又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跨学科学习应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即便是在进行某一学科的学习时,学生也绝非只启动与该学科有关的认知结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他们会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主动朝与之相关的学科群开放,在学科与学科的交融处,发现新的诠释空间。这也是跨学科学习的应有之义。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具体要求,又是他们思维品质的衡量指标。在多文本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打破学科边界,迎接多学科融合下的知识、思维、审美与体验,以增强多文本阅读能力。这体现的是多文本教学活动的融贯性。
3.激发师生的联合共创
从过程展开与心理体验两个层面审视,教学是师生联合共创的一段旅程。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共生于课堂之上,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又能够将共同体生成的集体智慧投入到多文本学习过程中,拓展了多文本的诠释空间,达到了深化文本理解的目的。师生的联合共创之所以必要,一方面在于,由彼此相关的单文本组合而成的多文本,在作者、主题、形式、体量等维度呈现出复杂性,包含的未定点更为丰富,需要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与智慧的投入;另一方面在于,作为个体的教师、学生,难免存在认知结构的有限、思维角度的局限、生命体验的匮乏,而由师生联结而成的共同体,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联结成为关系性存在,消除了个体有限性所导致的诠释空间打开的偏狭性的遗憾。多文本的学习离不开共同体中每一位主体在敞开自我基础上的全情投入。师生联合共创,不断探索并打开多文本的诠释空间,实现个体自主生成与集体共同建构文本意义的有机统一。
五、余论:期待不断被打开的多文本诠释空间
打开多文本的诠释空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主体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多文本诠释空间打开的根基性。单文本是多文本的基本构成元素,理解多文本首先需要对每一个构成文本进行深度理解,再由单文本走向多文本,寻求多文本的核心共性,抵达多文本意义的深广处,这是打开多文本诠释空间的必经之路。二是多文本意义诠释的多元性。经由特定议题组合而成的多文本,带有设计者的个性特征与智慧印记,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文本教学是蒋老师创作的课堂作品,经由我们再度设计,实现了意义诠释的多元性。三是多文本组元方式的多维性。作为经典文本,三个文本均有其“伴随文本”,依据不同组元路径,每一个文本又可以与其“伴随文本”组成新的多文本样态,在新的议题统摄下,生成与先前组元不同的意义。比如,以作者为路径,从共时角度,检索出张志和共创作了五首《渔歌子》,另外四首如下所示: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五首《渔歌子》可以凝练出新的核心共性:欲隐得隐,夫复何求?经由连章并读,建构出“不须归、不曾忧、不叹穷、不觉寒、不用仙”的渔隐者形象,在一以贯之而又不断深化的情感抒发中,感受“烟波钓徒”张志和投射在渔翁身上的隐逸精神,理解词人对渔隐生活“心之所向与身之所往”的有机统一,深刻体味张志和将“渔歌子”这一词牌与内容完美融合的创造性书写。以抒情主人公为路径,从历时角度,梳理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渔隐者形象,对相关文本进行统整,一则能够塑造出立体多元的渔隐者形象,二来可以明晰渔隐者形象文学表达体式的发展脉络。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不是我们要去思,不是从我们出发去思,而是那被思的拉我们去思,是它在召唤我们,向我们要求着执着”[7]。被思的多文本亦是如此,它们不断向阅读主体发出召唤,期待他们敞开自我,运用语言,借助思维,进行审美,唤醒情感,在文字与空白的交汇处打开新的诠释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毅衡.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2010(2).
[2]陈太胜.精神的镜像:当代阅读中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J].艺术评论,2011(3).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21~227.
[4]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1~52.
[5]杜二敏.以画解文实践样态的学科审视与理论诠释[J].教学与管理,2021(36).
[6]张学君.张志和《渔歌子》解读[J].语文建设,2021(2).
[7]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
(杜二敏: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靳彤: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8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