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我国曾有大批有志青年,历经艰苦的旅程走出国门,奔赴欧洲、北美等地刻苦求学,一心要将开放的思想、先进的技术、现代的文化带回国内,开启新风气。那一时期掀起的留学潮,着实给国内带回了新气象。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也曾有过类似的出国热潮。当时的美国非常年轻,许多热血青年、有志之士,试图寻求更广阔的发展道路。他们把目光投向巴黎这座文化与文明之都,希望能够有所斩获。而巴黎也的确没有让他们失望,慷慨的给予了他们丰厚的馈赠。
那段时期的出国热潮,为美国的文化、艺术、医疗等方面输送了充足的养分,培养了大批精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充分关注这一段历史,在《美国人在巴黎》一书中,详细的展示了这些美国人在巴黎的求学生活经历,并以他们的视角,重现19世纪法国大变革时代历史全景。
作为去巴黎的美国人中的一员,玛格丽特·富勒把巴黎的同胞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浅薄、只知享乐的“奴性的”美国人;第二类是自以为是的美国人,“深切的无知”,却仍有希望;第三类是艺术家,是“思考的美国人”。大卫·麦卡洛聚焦的显然是这第三类。他们中有画家、医生、雕塑家、小说家、物理学家、教育学家等,在巴黎的学习都帮助他们完成了事业上的蜕变,各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把自己所学带回美国本土,引领了美国国内各自领域的新方向。巴黎之行让他们成就了自己,也推动了所从事行业的发展。他们为美国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不只是事业,他们的生活也在巴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巴黎恋爱、结婚、生子,也在巴黎交友、调养身体、治愈心灵,他们见证了巴黎的进一步繁荣,也同巴黎一起经历瘟疫、动乱、战争,他们已经把自己跟巴黎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巴黎用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氛围熏陶着他们,喂养着他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巴黎给他们的影响已经融入灵魂。他们中很多人重回过巴黎,还不止一次,有人甚至在高龄时抑制不住怀念欣然前往,只求能够重新感受这座城市。巴黎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灵魂的滋养圣地。
在他们的故事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比如第三共和国成立之时,皇后欧也妮试图逃出巴黎。她辗转找到了在战争中自行组织了医疗救援队的埃文斯。尽管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埃文斯还是毫不犹豫的伸出了援助之手,亲自送皇后离开巴黎,并安排可靠的人护送皇后到达英国。巴黎公社时期,为了保护希腊雕像《米洛的维纳斯》免于动乱的破坏,几个勇敢的人偷偷将雕像藏在警察署的一条秘密通道的尽头,并建造一面墙壁来隐藏它。为了双重保险,在墙壁外存放了成捆的重要文件,并建造第二面墙隐藏文件,以求万一被发现时,只认为这里是为隐藏重要文件而建,不再深入探查背后的雕像。这座雕像最终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虽然不知道这几个人到底是谁,但仍然向他们致敬。
2017.08.11雾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