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那些过早购房的人:他们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和创业的自由度,花掉了年薪高出三倍的机会,他们到底买回来了什么?
他们购买的,其实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安全一点。在这座大城市有一个栖身之所,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他们购买的其实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智障碍,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但是安全感真的来自一套房子么?这是我们本章要拆掉的思维之墙。在这个房价、股票和国际间日益动荡的社会,这个跌跌撞撞、从国有体制狂奔进入智能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一件物品吗?
如果说房子真的可以换来安全感,那么用梦想来换,真的值得吗?
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典当我们的梦想,典当自己发展最快的短暂时光,真的值得吗?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看看,这面墙背后到底是什么。
至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买房,我倒是很喜欢领英联合创始人霍夫曼父亲的态度。
当他准备创业的时候,父亲给他说:去吧,家里给你留着一个房间,失败了就回来。
他很踏实,知道自己不会无家可归,当资金耗光之后,他就回到了这里,再找一份普通的工作养活自己,这反而激励了他在商业道路上不断进取。
霍夫曼从中悟道了一个ABZ理论,就是人要同时有三个计划:A计划目标远大,B计划稳中求胜,Z计划是底线。
他把家里的房间当成了Z计划,他知道即便A计划B计划全部失效,他也可以安稳的过一辈子。
今天的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把快速跃迁当成A计划,把踏实做好手头的工作当成B计划,而爸妈也别操心我们买房的事情,给我们留个房间,作为Z计划?
同样困扰很多人的“去大城市还是在老家待着”的选择,也是安全感的问题。
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着别人花钱买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
但今日的父母更加开明了,给钱买房子还不干涉你的子又,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你一定要谢谢他们。
第二种情况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香港人32岁;在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人都是租房,我们凭什么要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而且还要为之出卖我们的发展和梦想?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它用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奴隶,这个牢房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
不购房的人一个月内就可以跳槽到新行业或者新公司,承担转换行业与职业的短暂压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他们只需要准备8个月就可以尝试创业,而购房者与这些机会渐行渐远。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用20年的时间贷款买一个最一般的房子,那么在接下来的10年中,在我们最有旺盛学习力和拼劲的时间段,在外面最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目标,最有机会开始尝试创业的年代里,大部分购房者与这些机会阴阳相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