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周家长沙龙暖场环节做了一个关于“你比划我来猜”的小活动。
规则是:两人一组,一人面对主持人,一人背对主持人。面对主持人的一方看到词语/成语用肢体语言比划给背对主持人的一方,小组最先猜对的胜出。
主持人写下的三个词语分别是“雨伞”、“拖鞋”、“一叶知秋”。
前两个还好,最后一个还是比较考验人的。
这中间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L老师是面对主持人的一方,主持人说第三个加大难度是四字成语,当写下“一叶”两个字的时候,L老师立即联想到成语“一叶障目”,然后没等写完马上就比划给她的同伴,于是同伴自然成功猜错。
活动结束,主持人邀请现场两位老师分享参加活动的感受。
“小组活动”是正面管教的一大特色,通过这个开场小活动也可以窥见一斑。
参与者通过活动体验角色内心活动,现场其它观察者则可以通过第三方视角去了解以及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行为,“身受”才能“感同”。
L老师第一个分享:
她说:“最后一个成语我联想到亲子沟通的时候,很多时候会犯一个认知先入为主的错误。当孩子想给我们说一个问题时,我们会不等她/他说完就打断他,自以为正确的开始说教或者说出答案,所以孩子会不开心,大点的孩子会不愿意继续和家长沟通。”
这是一个关于沟通中“倾听”的视角。
T老师提出另外一个看法,她想到沟通的“55387”法则,很多时候,尤其在家庭中,即使不说话也可以达到沟通的效果----重要的非语言沟通信号。
两个观点都很重要,良好的“倾听”会带来良好的沟通效果,并且这种方式往往可以使“被沟通”转化为“主动沟通”。
而沟通中的“55387”法则的应用场景往往是在“主动沟通”中,如何更好的达成沟通目标?
“55387”法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最早被应用于职场培训,后来也逐渐应用于家庭教育和其他领域中。它的具体内容是:在人际沟通中,55%的影响力来自于沟通时的态度和肢体语言,38%来自于语气和语调,而说话的内容仅占7%。这一法则强调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于是我准备在家里尝试设置一个关于“55387”体验小游戏,也是“你来比划我来猜”的升级版----看图“说话”。
一名家庭成员把一句话分成两种以上表现形式,让对方体验,然后交流感受。
例如:“帮我倒杯水”
第一轮:表情加肢体动作表达这句话让对方猜,猜中比爱心。
第二轮:用三种语气语调分别来说这句话(命令式、祈求式、陈述式),每种语气形式说完,稍作停顿,给对方充分感受的时间。
下一步,表达者和接受信号者交流感受,体验语气、语调和态度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商定家庭沟通原则,比如非暴力沟通原则,及时叫停原则,允许偶尔失控但要“灾后重建”原则。
在信息汹涌如潮的当下,我也知道育儿知识与理论从不缺乏,但从“知”到“行”中间往往缺乏的是落地和行动转化,每周以一个小游戏/活动为载体,把一些正面管教小工具慢慢的用起来,通过亲子共同参与、体验、观察并交流感受,我想这也会是家庭中最温暖的特别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