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不同类型的细胞数量发生变化是和它们的功能和分化相适应的。
在组成肝胰腺小管的4种细胞中
E细胞(胚细胞,体积较小,尚未分化,不具空泡,核质比较大)是未分化胚性细胞, R、B、F细胞皆由它分化而来。E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然后分化成其他细胞。在中华绒螯蟹蜕皮前早期 D0期, 即可见E细胞数量增多,增多的E细胞可分化成 R、B、F 细胞,为蜕皮做准备。D1 期, 由于E细胞向其他细胞转化,或者有丝分裂速度减慢, E细胞数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蜕皮间期和蜕皮后期,至蜕皮前晚期D3–4期, E 细胞数量恢复至间期水平,此后一直到蜕皮后A-B期保持稳定。
R细胞(吸收细胞,细胞内充满大量脂滴)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储存脂滴、糖原和钙等营养物质,并参与解毒过程。在整个蜕皮周期中, 除蜕皮后A-B期外,R细胞数量在四种细胞中都占绝对优势,在蜕皮前晚期D3–4期达到顶峰,此时,动物已经禁食, 潜伏少动,体内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蜕皮提供能量,蜕皮后,肝胰腺存储的营养物质消失殆尽,R 细胞数量也降至最低。
F细胞(纤维细胞,胞内液泡少,不含脂滴)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消化酶。中华绒螯蟹在蜕皮过程中,蜕皮前期的D1期F细胞数量最多,此时动物,活动积极,取食旺盛,摄取大量营养为蜕皮做准备,酶学研究发现,此时肝胰腺消化酶活性最高。蜕皮前D3–4期和蜕皮后A-B 期, 动物少动禁食,F细胞数量较低。
B细胞(泡状细胞,细胞内有一大液泡,占据细胞80-90%的空间)的功能目前存在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 B 细胞和 F 细胞一样可以分泌消化酶[16–17]; 但是, 有的学者认为只有 F细胞具有这种功能, B细胞主 要是从肝胰腺小管的管腔中吸收营养物质, 并将 其消化,不能消化的废物排入液泡, 再排到管腔,但B细胞并不储存营养物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