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学史简史》第四课笔记

《中国文学史简史》第四课笔记

作者: 铅笔芯 | 来源:发表于2023-11-24 00:25 被阅读0次

奴隶制社会的文学

一、奴隶制社会各朝代的状况

据说,夏禹传位于启,建立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朝被认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由大同社会进入到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成汤灭夏,建立商朝(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是奴隶制大发展的时期,拥有基本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遗留下来的文献史料也很丰富。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认识商朝社会的一些特点。

  1. 殷的先世是游牧部族,畜牧业发达,中叶以后由畜牧进入到农业生产。
  2. 殷人大量制作和使用青铜器。
  3. 殷代奴隶主对待奴隶极其残酷,除了用作生产和交易之外,还可以任意杀害、殉葬。
  4. 殷人信奉鬼神,“巫风”盛行,统治者事无巨细,都得卜问鬼神。产生了巫和史。后来史官就发展成为记录史料的官职。

商朝的文学总体还处于萌芽阶段。甲骨文卜辞、《易经》以及《尚书》中的《商书》保留了一些商代的歌谣和散文,有一定的文学性,但都属于萌芽。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定都镐京,史称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西周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制度:

  1. 建立了分封制。
    周初曾大规模地封侯建国,周王把土地和奴隶分封给诸侯,叫“建国”,诸侯再把部分土地和奴隶赐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西周阶级图
  1. 嫡长子制
    即宗法制。用大宗和小宗把贵族层层加以区别。周王自称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天下的“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庶子们受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继承示意图
  1. 井田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割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这其实更像是一种计亩和灌溉及道路系统。当然也是为了服务统治者。


    井田示意图
  1. 礼乐制
    礼乐制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种种关系,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即“身份”。

东周

从平王东迁洛邑至秦统一六国的五百多年间,史称“东周”(前770年——前221年),分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6年——前221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期 。这一时期,西周的许多制度遭到破坏,各方面都发生了大变化。

  1. 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土地私有制。
    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井田以外的荒地得到开垦,形成了私田,公田被抛弃。统治者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剥削形式:即变原来的贡税、力役形式为按亩征税的税亩形式。以鲁国的“初税亩”为代表。它标志着我国私有土地从此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重要特征。
  2. 权利下移。
    王室衰微,政在诸侯;公室衰微,政在大夫。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普遍趋势。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战国时,诸侯国内,各自实行改革,如商鞅变法。
  3. 文化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1. 尊天事鬼变为重视人事,重视民的作用。
      孟子:民贵君轻。
    2. “士”阶层的迅速发展。
      “士”处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社会大变动,贵族沦为士人,于是把知识带到下层,通过讲学和其他活动来传播文化。如: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士人作用明显,被统治者重视,争相养士,如“战国四公子”食客多达三千人。由此涌现出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文学发展

周代八百年的文学发展:


三、先秦文学的影响

秦朝之前的历史进程,这个漫长阶段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

  1. 产生于原始时期的古代歌谣和神话揭开了我国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
  2. 先秦诗歌由二言的古歌谣发展到四言诗经再到杂言的楚辞。
  3. 先秦散文还缺少独立的纯文学作品,文学是与历史、哲学结合的。
  4. 先秦文学孕育了后世各类文体。

是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简史》第四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jw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