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了解一下游戏吸引力的逻辑
成年人凭借超强的自律、意志力进行工作和学习,即使那真的很枯燥。
但游戏时,人们却努力抓紧一切时间,甚至甘心牺牲睡眠,孩子们不惜冒着被惩罚的风险,耗费无数,在重复的技能和游戏套路中,快乐地循环往复。
如果大学课程能像游戏一样,会发生什么?
游戏的驱动力1:史诗意义与使命感
人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其意义比事情本身更重要,是上天赐给他们的使命,从而受到激励。
课程的使命并不能由老师独立完成,因此不妨试试让学生参与进来,参加编辑这一门课的教材和讲义,甚至承担助教工作。
游戏驱动力2:进步与成就感
人们渴望取得进步、提高技能、完成有"挑战"的任务,获得成就感。
比如大多数游戏都应用到的升级、排行榜、勋章机制,都是让玩家获得“成就感”的方式。过程中“挑战”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挑战,勋章或奖杯就毫无意义。
课程也应该有一套设置级别,升级机制,让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游戏驱动力3:创造与反馈
人们渴望学习、想象、创造并参与到创造的过程中,并为之感到快乐。
比如孩子们喜欢玩的乐高玩具,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零部件,每次都可以获得新的结果。
这是课程设计中最容易出彩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设计课程彩蛋吧!
游戏驱动力4:所有权与拥有感
如果人们感到他们拥有或控制某样东西,会想要改进现有,获得更多。这一驱动力是人类积累财富的主要欲望来源。
比如长盛不衰的“大富翁”游戏,就是不断让玩家感到拥有或控制土地资产,刺激玩家想要拥有更多的土地资产(游戏中通过收取名下的土地资产的租金赚取金币,以购买新的土地)。
课程为什么不能如此?
让学生掌握对这门课的控制权,吸引更多的粉丝,也就是吸引大量新的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扩大课程的影响力。
游戏驱动力5:社交影响与关联性
别人的想法、行动或言语会影响我们的活动。“师徒关系、社会认同、社交反馈、伙伴关系、竞争与嫉妒”这些社交因素都是激励我们行动的强大武器。
比如你看到大家都在朋友圈转某篇文章,为了能有共同谈资,不成为朋友中的异类,你也会点看文章去看。
课程中的社交功能是最有待发发的,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感 。
游戏驱动力6:稀缺性与渴望
人们天生偏爱得不到的东西。如果某样东西,我们不能马上拥有,或者获得的难度很大,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欲望想要得到它。
课程的稀缺性应该在于课程本身的内容设计层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点,或者痛点、痒点。
游戏驱动力7:未知与好奇心
当某样东西超出了你日常的模式识别系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会一直被它吸引,投以额外的注意力。
比如人们痴迷于赌博、看电影、读小说,都是因为不断想看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对课程设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让课程充满惊喜。
游戏驱动力8:亏损与逃避心
人们都不希望之前的努力白费,不想承认自己做了无用功。因为我们都害怕失去,不希望坏事发生。
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旅游中提到的“来都来了”。这地方来都来了,虽然明知当地的特产价格偏高,但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很难再买到了,于是还是会咬牙买下。
我觉得这对于课堂的管理很有启发,试着加强课堂管理,让学生不得不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组队PK,进入到团队之中,以集体荣誉感学生持续保持对课堂的关注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