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陈老师早课群的《如何让孩子不再痴迷手机》《别控制孩子》,颇有感触。我也是一个被这些问题困扰的妈妈。一直在学习和摸索中,在此谈一些想法
儿子痴迷游戏。手机上玩,电脑上玩。我用尽各种办法阻止,苦口婆心规劝,每次都搞得身心俱疲,不欢而散,没用,越禁越烈。曾经认真跟他建议,让他休学一年,专心在家玩。我想等他玩厌了,自然就不玩了吧。为此我不怕用一年的时间来赌。
后来就觉得,干嘛这么累啊,别再为这些事伤感情了,我们每天活着是为了享受,为了爱,其他都不重要。他这么贪玩是不好,但至少他没耽误功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互联网大环境下,不让他用手机,玩游戏是不可能的。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因为玩物丧志,将来一无是处,穷困潦倒。那又怎样,这么着他就不会走远,有儿傍身总是福。比起那些声名显赫之家,看似光鲜累得屁颠,几年见不上一面,有孩子也跟没有一样的,还真不要五十步笑百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随着年纪增长,心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容易妥协。什么事情不用想都是通的。觉得怎样都可以,再也不纠结了。那种纯然的爱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好像觉得时日无多,对孩子,只想好好地爱好好地拥抱他们。
以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动不动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现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按照自己的节奏。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未必能笑到最后。以前爱孩子,前提是他要乖要听话,现在是不讲条件,只要看见他们就觉得幸福。
所谓的成功,出人头地,那是用别人的眼光和世俗的标准来定义。你的生命旅程专属你而有,不是用来和别人比较的。我自己做不到,也不要求孩子做到。
苔花如米小,何必羡牡丹?一块钱的打火机也能点着一万块钱的香烟。几万块钱的一桌菜还是离不了二元钱一包的盐。人难十全,各有长短。
当我不再盯着他看手机,玩游戏,他反而好像自觉起来,知道适可而止。就连他停止学了七年的钢琴,也重拾起来,每日练琴不辍,比过去还投入
说到这里,你也许觉得不过是一个平庸的母亲阿Q式的精神胜利,我不反驳。但是我承认这样也只能是勉强及格的母亲。
我欣赏大智若愚、沉静内敛的性格,所以儿子没出生就给他取了个小名:憨憨。他似乎没辜负这个名字,冥顽不灵,心智晚熟,楞头青一个。
我曾经问他,知道为什么要去学校吗?
他故作惊讶,哦,这是一个很深的哲学问题
小学升初中时,他因为成绩好被编进重点班,跟校长有个面谈,校长问他以后想做什么
他说不知道
我说,你知道吗,你一问三不知,这比你玩游戏还糟糕。你有没有思考过你的人生,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以为,你是随随便便来到这个世界,你的生命是不被期待,可以任意挥霍的吗?你上学仅仅是为了拿文凭找个工作吗?
你的成绩单,我不看重。我更看重你有没有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有没有值得你倾注一生热情的梦想,有没有努力拓展人生的边界(艺术,体育,情感),有没有让你的努力配得上你的梦想……
看着我的孩子走到了我曾经有过的时刻,朝气蓬勃的少年,我就会想起中学课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为什么进学校?” “为什么要求学问?”。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梁任公振聋发聩的呐喊总在我心底回想。
对孩子的教育很多人会说顺其自然
那到底什么是自然?
自然是本自具足的天然的属性。比如一颗品种优良树苗,如果悉心照料,它能长成栋梁之材,可是由于你的懒惰,他只成了个窗棂子或别的边角料。
那这就不是顺,而是逆,逆行倒施了
如果我们能帮助发现并唤醒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那就是在替天行道。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所以,最好的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生命教育。
一个不平凡的父母,就是能包容儿女的平凡,更能成就儿女的不平凡。
少年美好,天下大同。
孩子,加油!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