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38小时,第2269日
阅读《中国货币史》
清朝的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和明朝相同;只是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了。铜钱和银两之间,起初维持千文一两的比价,随时增减钱的重量,来适合银和钱的市场比价。但这是指新铸的制钱,对于旧钱,就不适用这种比价,到了后来,连制钱也不维持这比价了。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钱重减为一钱,金属成分是铜六铅四。但四十一年又加成一钱四分。另外铸造一种小钱,每文重七分,称为轻钱,一钱四分的钱称为重钱。两者作价不同,轻钱每千作银七钱,重钱每千作银一两。轻钱大概是一时的制度,但一直到乾隆年间还是和重钱一样,有法偿资格。康熙年间,宝泉局曾铸一种另外的康熙钱,铜色发金黄色,文字笔画稍有不同,熙字作熙,不作,俗称罗汉钱,有许多附会。也有人说是康熙帝六十岁时的祝贺钱,这也许可靠些,因为数量和板别都比较多。
拉锡丁和阿古柏都曾铸造货币。阿古柏所铸造的是金银币铁剌和天罡,属于中亚细亚的货币体系。但背面却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名义,因为阿古柏接受土耳其的支持,自认为土耳其的藩属。拉锡丁在库车所铸的,却是中国式的红钱,只是两面都用回文,是记他自己的名称和头衔以及年份和铸地。这种红钱和当时的同治通宝普尔钱在大小厚薄上完全一样。
从上面这些钱币中,可以看出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也许可以认为是太平天国钱币的特点。第一是钱币称圣宝,这是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表现,是容易理解的。第二是钱币上没有纪值的文字。有一些钱币不符合这两个特点,可是在钱的制作上显然同太平天国钱相近,这些钱币要么不真正是太平天国的钱币,要么是在特殊情况下铸造的,例如在制定圣宝的钱名以前铸造的,或为了特别用途而铸造的。
清末不但在钱币的铸造技术上有大的改革,而且在钱币的形制上也发生一次革命。中国自秦汉以来,差不多完全使用方孔钱,例外很少,例外都是不重要的或暂时的。清末的钱币没有方孔了。“孔方兄”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感情,从此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这一革命,不限于中国,它是整个方孔钱体系内的革命。
铜元在中国不过通行二十几年,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中国钱币学上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不过重心在于当十铜元。
这次钱币形制的变革,差不多比得上秦始皇的一次变革。秦始皇把各种大小的刀布改为方孔圆钱,肯定是前进了一步;清末把方孔钱改为没有方孔的铜元,就不一定是进步了。作为一种具体措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当时流通的钱币,轻重参差,大小不等,一律改用机器制造的铜元,确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对当时的货币流通,也发生一些好的作用。但在长期看来,这种变革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方孔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这种传统完全没有打破的必要。
白银的形式并没有法令上的规定,完全随各地的习惯和方便而定;银楼几乎可以任意铸造。所以轻到一钱或一钱以下的白银也有铸元宝形的。我见过库平一钱的小元宝,上面打了康熙年号,制作很规矩。另有雍正年号的小元宝,只有三公分重,制作比较草率。
顺治四年(公元 1647 年)曾限制外人只许在澳门贸易,但实际上他们的活动范围,一天一天推广,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也一天一天多了。当时的中外贸易,几乎是单方面的,因为中国人不用外国货,外国商人要买中国的丝、茶、瓷器,就必须用白银。所以他们到中国来的船,载的全是银元,而回去的船载的是货。
在中国流通过的外国银元,总有几十种。但鸦片战争前后那几十年间,最通行的莫过于西班牙银元,通常叫作本洋,包括双柱、两种查理银元和费迪南七世的银元,多是在墨西哥铸造的。人像银元,广东人也称之为佛头。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买茶,绝大部分是用本洋,因为英国政府禁止输出它本国的银币。
鹰洋是从 1823 年开始铸造的。上面有一鹰,嘴里咬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这是墨西哥的国徽。墨西哥银币的图形,虽然常常有一点更动,但这国徽总是保持着的。所以通称为鹰洋,也有误称为英洋的〔 63 〕。鹰洋的成色比较好,而且多年不变。所以后来它的势力要超过以前的本洋,在中国各都市成了标准货币,许多早期的兑换券都规定以鹰洋兑现。自 1877 年到 1910 年墨西哥输出银元共四亿六千八百多万元,其中一大部分是流到中国来。
西藏银币除乾隆宝藏以外,还有嘉庆宝藏和道光宝藏。这些银币,成色很好,但钱身很薄,俗称薄片。薄片的币面不但有汉文,而且中央还有一方形框纹,象征方孔,只是没有打穿。钱币上面不但有年号,而且还有年份。如最初所铸的,边缘上有“五十八年”四个汉字,分列在上下左右。后来还有五十九年、六十年两种。但乾隆以后,似乎并不是年年鼓铸,至少没有反映在钱币上。
在林爽文之后,台湾有过许多次抗清事件,漳台一带一定经常驻有重兵,随时都可以铸造军饷银币。据说道光二十四年漳州试铸过银元,初铸重七钱四分,后减轻百分之五,而且很快就退出流通,这就很像是指漳州军饷。该年台湾有洪协起义。两种漳州军饷应当是同时同地所铸,甚至“谨慎”签字的一种也可能是同一地方铸的,只是炉局不同,或时间稍有先后。上面的花押或签字只是监铸人员的标记,重要性不大。要对漳台地区的历史作一番彻底的调查研究之后,才可以作出结论来。
咸丰七年宝苏局曾用钢模铸造咸丰通宝银钱,背面有满文宝苏二字,上下有丁巳的纪年。重七公分。同治年间有同治通宝,更精整,同机器铸币没有区别。背面穿上有寅字,似乎是指同治五年。左右有福寿二字,大概是祝贺用的。但对于研究中国的铸币制度有意义。
直隶也在光绪二十二年由天津的北洋机器局试铸银元。正面中央有“壹圆”二字直书,环以点圈,圈外环以满文十三字,再环以点圈,圈外又环以汉文“大清 光绪二十二年 北洋机器局造”十四字。背面为蟠龙纹环以英文。到光绪二十三年才正式开铸。另有光绪二十四年的。成色都不好。光绪二十五年改铸正规的龙洋,即上端有“北洋造”三字的光绪元宝,同广东和湖北的龙洋同一体制。但背面的英文纪有年份,有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五种。成色都比以前的好。三十三年天津的造币总厂又曾铸造龙洋,背面有汉文年号和英文大清国银币。
辅币中流通最广的,是二角的银币,即所谓双毫。这是因为大小适中。欧洲有许多国家的货币单位就是这样大小的银币,包括全部拉丁货币联盟的国家的货币单位。德国的马克和英国的先令也是这样大小。这又一次证明了中国古代五铢钱的优越性。因为双毫的大小,正是同五铢钱差不多。中国的双毫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和大清银币三类。而以光绪元宝的种类最多,各省都有铸造。
宣统年间,当局曾企图加以整顿和统一。例如宣统元年(公元 1909 年)曾由度支部奏定《通用银钱票章程》,不许官商银钱行号增发钞票,已经发行的逐渐收回。二年又奏定《兑换纸币则例》,由大清银行统一发行,并规定五成现金准备,各省商号所发行的每年收回二成,五年收尽。但这些办法还没有来得及实行,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