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天10分钟,学会经济学之消费心理学

每天10分钟,学会经济学之消费心理学

作者: WellenLau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23:05 被阅读0次

    前一阵子学习了刘润的商学院课程,一直没有整理,日后打算陆续分享出来,希望大家一起学习,每天大概抽出十分钟,学会经济学。

    今天是第一部分:消费心理学,该部分包含5个内容:心理账户、沉默成本、比例偏见、损失规避、价格锚点。

    1. 心理账户

    心里账户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把钱用在自己的哪一个心里开支,比如说,你在商场看到一件貂皮大衣,但是一看价钱3万5,感觉好贵呀,但作为一个即将要嫁人女性,但是如果售货员说可以买来送给未来婆婆呀,这个时候你可能就动摇了购买了,因为你自己买的时候动用的是生活开支的心里账户,但是如果把它作为情感开支的心里账户时,你就很容易冲动购买。

    心里账户其实就是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比如说,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等。虽然这些账户都是在一个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

    那么作为商家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心里账户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转移到愿意为此付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去,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可能曾经很小气的客户变得非常大方起来。你的客户其实并不真的是小气,而是你的这个商品,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

    2. 沉没成本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买衣服时,在店里反复试穿,不停地跟店员沟通,店员在你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不让这部分沉没成本损失掉,可能会给你更多的优惠。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

    第一,你可以把他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第二,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的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要反过来说,你如果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3. 比例偏见

    同一款表,甲商家卖100元,乙商家卖60元,很多人会选择花10分钟的时间,从甲商家到乙商家去购买表,来节省这40元。同一款名表,丙商家卖6600元,丁商家卖6550元,同样的10分钟的路程,而且可以省50元,但很多人仍然会在丙商店购买。如果这个感受不深的话我在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小摊上买了一件东西,商家要20元,你非得说15元,最后真的花了15元买下,同样的,你看中了一件125元的东西,讲价降到了120元,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感到20讲价到15元的成就感更高,这其实就是一种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那我们如何利用比例偏见呢?

    第一,促销时,价格低的商品用打折的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感到更多的优惠感,而价格高的商品,可以用降价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到优惠

    第二,用换购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这样会产生很划算的感

    第三,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在一个非常贵的东西上面一起卖,那相对于单独卖这个廉价商品,会更容易让消费者感到价值感。

    4.损失规避

    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假设早上你在上班的路上捡到了100块钱,这个时候你感觉自己很开心,可是在上车的时候又弄丢了,这个时候你会感到很痛苦,明明你什么也没有损失,可是却影响了你一天的心情。

    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出来,这种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收益所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

    在商业中应用的十分广泛。

    第一,用换购(以旧换新)的方法来替代打折的方式。

    第二,用获得的表述框架来替代损失的表述框架。

    第三,条件成熟的时候,你说不定可以试着大胆推出无理由退货服务。

    5. 价格锚点

    出差住酒店,选择酒店上网付费方案,一个是80元1小时,一个是105元1整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105元1整天的方案,付费后立刻发现,80元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让我觉得那105元非常划算,80元就是所谓的价格锚点。再举个例子,比如你要买一台海尔冰箱,市场上有三种价格,一个是999元,一个是1699元,最后一个是3199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买1699元,这是因为人们在选择的时候会避免极端,不会选择最低的与最高的。

    价格锚点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避免极端;第二个原则,权衡对比。

    引导顾客购买的两个原则也就出来了:

    第一、避免极端。就是在有3个或者更多选择的时候,很多人不会选择最低或者最高的版本,而更倾向于选择中间的那个商品。

    第二、权衡对比。当消费者无从判断价值是高还是低的时候,他会去选择一些他认为同类的商品去做对比,让自己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

    消费者其实并不真的是为商品的成本付费,他是为商品的价值感而付费。价格锚点的逻辑,就是让消费者有一个可对比的价格感知,你明白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10分钟,学会经济学之消费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oc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