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估摸了一下,刷短视频大部分是在刷关于推荐图书的专题。而且,我买书大部分来自于网络推荐。前段时间,我看到在推荐蔡崇达的新书《命运》。七八年前买过他的《皮囊》一书,觉得这个80后的作家,写的文章有经历、有思想,又有深度。于是乎,立即买下了《命运》。
原本以为用两三天就可以看完这本小说,可我大概用了一周时间才读完。因为,翻看前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是作者以他阿太为第一人称,然后听一个临近百岁,自知快要离世的老太太,絮絮叨叨的讲他阿太的一生。全书没有太多的大道理,更没有艰涩难懂的语句,基本上是口语化,讲故事的方式为主。读起来让人昏沉沉的。有几次我都想把该书束之高阁,不想看了。不过,既然打开了,就坚持看看完。
这一“坚持”,坚持到全书一半的时候,我开始被带入到“故事”当中去了。
故事讲述的是福建泉州一个小镇上,以阿太为主轴上下五六代人的生活经历。时间跨度在解放前到现在,约莫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全书很少体现重大历史事件,只不过会偶尔提到这些历史事件给生活在最底层人带来的变化。
我之前一直在感慨叹息:近代中国几次大的动乱和运动,造成了文化的断裂。但是,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其实中国以祖宗崇拜为核心,以儒释道为外衣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延续当中,早已深深的烙在老百姓的血液和基因当中。即使当时很多老百姓属于文盲,取名字都是以动物、粮食和花卉为主;但是,文化的根通过祭拜祖先、神佛的形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对于底层人们大众来说,活下去的信念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不能断了香火,最苦最累都要代代延续。在碰到困惑的时候,对着祖宗牌位,到各大神庙,去祈求、去诉说。正如书中所说的:“听听别人一辈子的故事,储存着,可以帮咱们自己过好这一辈子和下一辈子。
人要活下去,现在的说法叫“信念”,而在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年代,尤其是以海为生的人,兄弟、父子出海,完全有可能永远回不来了。留在家里的孤儿寡母坚持活下去的理由很简单。“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一直在翻滚着,而自己的灵魂如果没有一个重重的东西去压住——类似于压舱石的东西,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魂灵就会被打翻,沉入那海底去了。”
“这世界最容易的活法,就是为别人而活。而如果那人恰好也是为你活的,那日子过起来就和地瓜一样甜了”这么朴实又有深度的道理,全在那一口地瓜当中。
当阿太的婆婆撒手人寰,她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无路可退的时候,小脚老太太依然挺身而出,去争取到两亩贫瘠的土地,养活一家五口;吓退了红卫兵;两个人家养不活丢弃的儿子有出息了,从马来西亚回来捐资建校,建房,老太太还是眷恋着田地和老宅。
最后作者的阿太送走了自己的父亲、阿母(母亲)、婆婆、丈夫、三个自己领来的儿女的时候,依然坚强的活着。最后打破神婆(后来她的婆婆)的咒语:她将无儿无女为她送终,实际上是儿孙满堂。即为阿太感到悲伤,又为她能够战胜命运而欣喜。
小说快到结尾的时候,有一句话我很认同:“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陪着。”
当为人父母的时候,父母都是在为孩子活着。为孩子活着,不是事无巨细的照顾到,而是自身要勤劳、努力、克服命运的多变,其他就是“陪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