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看到梁牛老师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亲手解散我的所有微信粉丝群?》,里面提及了他想解散自己微信粉丝群的三个理由:
- 你的用户需要你,未必需要其他用户。
每个人都会更倾向于安静和自我空间,对于嘈杂无序的微信群,需求度正在急速下降。
- 微信群内的用户需求未必相同。
你的广告或许很有创意,但如果去错了地方,你的内容做得再好也是无用功。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做“内容营销”。内容营销确实是个好东西,但问题是,我们要考虑清楚,大家需要的内容是一样的吗?当几百个人聚在一个群里,希望得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时候,那么我们真的没必要一直聚在一起。
- 沟通这个事儿太复杂,微信群还只是个半成品。
最厉害的沟通往往在说话之外。但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气场和氛围还无法传递和渲染。这就导致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会跑偏了。
对我而言,自从2014年中跨入合肥社群这个大圈子以来,加入的微信群很多,亲眼见证了有间客栈,大合肥罗友圈、合肥管理读书沙龙的微信群从几十个人涨到五百人的上线,特别是罗圈,14年年底成立,短短数月间,就满群,巅峰时期,一小时内就有几千条聊天记录,火爆异常。
那时候我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拆书江湖,对比这些大群,当然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有段时间很羡慕它们的发展速度。期间,我也想过放开入群的限制,不要求大家发送拆书片段,然后直接在朋友圈里发送群的二维码,或者直接群发给所有微信好友。但最终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慢慢发现一个现象:在这些四五百的人的大群里,我没有聊天的欲望。因为里面真的很吵,人多嘴杂,一不小心触到雷区,就是板砖与吐沫齐飞,而如果仅仅是表达主流观点,看新闻联播就好了,为什么要在群里说呢?所以它们渐渐地变成了我的活动通知群。
而我会频繁互动的群,往往是一些基于单一兴趣而聚合的群,典型的是跑步群,打卡、约跑,玩的不亦乐乎。
那是不是大群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呢?显然不是,从行为上看,我没有退出这些群,留下的原因也很简单:保持社群连接,知道社群在举办什么活动,碰到有兴趣的就参加一下。
作为一个几乎人人必备的聊天应用,微信群的背后是流动的是人的欲望,大小群错落发展,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沟通生态。
对于大群而言,往往和一个平台组织相对应,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活动前发布全员通知
- 活动中发布活动图片
保持会员粘性,让你知道这个组织活着,而且还活的很好。
对于小群而言,往往与某个主题内容相对应,其会员定位非常精准,对我而言,所有的分享互动内容都会发到不同的主题群里,这些群往往就几个人、十几个人,超过50的非常少。
逻辑上来讲,这类微信小群往往是从大群里衍生出来了。大家共同参加了某个活动,有几个人觉得某个主题值得深入探究,愿意抱团在一起做精深训练,于是建立一个小群,相互切磋,陪伴成长,不亦乐乎~。
而当一个小群的主题有吸引力时,它会逐步拥有影响力,会用已有内容吸引新的人进来,从而迈向大群的行列,组织更大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又会有人觉得大群太吵杂,无法深入思考,约三五同好,就新的主题做精深研究,产生新的小群。
大小群就这样不断相互影响,构建一个完整的沟通生态。作为微信的使用者,了解了这个生态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在其中自由转换,不断发展丰富自身,学好、玩好,同时还能认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所以,我满认同梁牛老师前两个理由——你的用户需要你,未必需要其他用户
、微信群内的用户需求未必相同
。但是最后一个我持有保留意见,微信群作为一个聊天工具,在上面是可以构建起完整的沟通生态。大群留着也行,当做活动通知群也蛮好的,不是吗?
参考
Panda
2016-07-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