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想让年轻一代继承传统,发扬中国文化,又为什么不试着将传统习俗、来自传统的东西精简化?为什么教科书上提倡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迟迟不见这个社会依此而行动?
我以为对民族、文明的认同感,是来自于文化遗物、文化习俗,而为了继承和传播自身的文化,需要有种“便于携带”的事或物来支持,类似于基督教中的神奇的圣经故事、形似十字架的饰物,又类似于佛教中的袈裟和佛珠。故事便于口耳相传,让人们改编成魔法故事、科幻电影,同时饰物又新颖有趣,这些让年轻一代易于接受来自祖辈的文化,又让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便于理解。而在佛教的传播中,佛珠扮演着不亚于经书的重要角色——造型简洁,大方易用,这些特点让凡人们在接受佛门饰物的同时,领略到佛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思想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世文明的得以渊源流传亦是如此。
对于中华文化来讲,其标志无非是方块汉字、儒道思想、四大名著等等。不可否认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而文明不断,方块字、儒道思想等等有着巨大的功劳——若没有统一的文字,各方文化又何以交融;若失去儒道文化,历代帝王又何以带来盛世——中华民族不能失去这些,继承与发扬实在是当务之急。可是,当我们在宣扬的时候,是否曾考虑过人们在不在意这些?人都是一个个体,不可能人人都具有极高的悟性。当我们在守着传统时,是否会在乎这些合不合适当下社会的快节奏?当我们在高举文明大牌时,有没有想过那些繁琐的过程会不会给人带来不便?
我明白,一个没有过去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是濒临灭亡的。我想,我们可以试着放低高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而每个个体在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为自己着想。只有当大家——或者多数人拥有同一个方向时,这个世界才具有凝聚力。
传承文化,其实,不过是为了集体,为了这个整体更好的生存。但是,你确定,当你个人的发展受到威胁时,你还会优先关心集体的得失吗?我想是不会的。相同的,当繁琐的祭祀程序毫无意义的打乱了你的日程安排时,你还会有耐心结束这个仪式吗?除了那些愿将自己完全献给神的人外,大部分人的回答会是否定的。英国在摆脱罗马教皇、自建新教时,便是由于仪式的繁琐阻碍了百姓的前进步伐,他们可不认为这会有辱祖宗之法。日本明治维新时,提倡“简发易服”亦是如此,并不单纯认为西方的就是好,而是认识到这会为百姓带来便捷,他们还为此简化日文书写和用法。我并不是说精简传统就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但至少能让群体更加易于产生认同心理,能够让这个群体更强于抵抗内外的冲击。从象形文字到行书,从民国繁体字到新中国的简体字,汉字一次次的简化无非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刺激社会发展。
如果个人只愿欣赏,不愿接受庞大繁多的传统文化,又怎让一个社会、一代人去继承传播。人们常常感慨潮流文化带来的利弊,感叹年轻人对传统的嫌弃,却不愿让传统更适于时代,不惜一切一再保守。倘若一直如此,我实在想不到中华文化以后该怎样世代相传。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早已简化并让人接受,而且简得变了味。其实,讲真的,那不叫接受,那是一种缓慢摒弃的形式。你以为在改变,其实那是坠落,那无法传承。你害怕文化简化后,一切都会变了味,害怕一切只剩下个仪式的皮囊。一个人真正的信仰是在于心,而不在于外边,不取决于行为。而文化的传承成功取决于融于人心,而不是由个人的外在作为来定。而且,你有尝试过吗?若没有尝试过简化,又怎能说不好?
现代美学,其中一条便是极简主义。衣服样式简单了,比以前的奢华更加受人追捧;产品功能不以前更加简单,却更受人青睐。
将传统文化、习俗简化,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何乐而不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