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写文章,动笔起来有些困难。就像一个缺乏锻炼的,活动起来筋骨都在嘎吱作响。
————一个很久不写作的懒人如是说
在放暑假的时候,友人给我推荐了部电影——《岁月的童话》。我把它记在片单里,但迟迟没有去看。是拖延症本人无疑了。在一天夜里,穷极无聊,便翻开片单上网搜索了《岁月的童话》来观看。我观看完这部电影,并不像一些在写作上极有天赋的人那样,看完电影之时便是构建完写作框架之时。
我的“拖延症”在写作方面得到了延续,但不是我故意不写。此篇后感迟迟不下笔,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主题——烦恼的青春、珍贵的农村、人生的意义......依我目前的观影经验,很少有电影承载着多个主题。这部影片自带的多角度性,导致我一度不清楚该从哪个方面去写,又怕写的太粗浅。真正确定基本框架是在一个晚上,但代价很“惨痛”——失去了宝贵的一晚睡眠。
在写关于《岁月的童话》的文章之前,我曾发条微博:“岁月,是时光留下的细碎踏痕;童话,是在时光中纷飞的彩色泡泡。”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太多感叹时光流逝怀念过去的文章及影片。不难发现,人惯常会粉饰自己的回忆。这是一种保护,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自我满足。我们或多或少会做这种事——在电脑和手机屏幕前感叹他人波澜壮阔的青春的同时,默默地为自己过着死水一般的青春感到遗憾。看惯了小卖部里偶遇俊男靓女和在他面前演着“独角戏”,是否我们已经忘记大多数的我们所读过的时光是细碎的、平淡的呢?如果从“回顾青春”的角度入手,可以写:“这部电影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技巧去回顾女主角十二岁的回忆。”运用时空交错把十二岁的自己带在身边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如果有人问我,在旅行时你是否愿意带上十二岁的自己。我想说,应该不会。因为十二岁的我外表和内在都平平无奇,每天三点一线,且终日为学习成绩所苦。《岁月的童话》在描写女主角的过去时,它不粉饰,也不刻意渲染所谓青春的疼痛。它的接地气是我顶喜欢的一点。先抛开《岁月的童话》所描绘的青春,如果把“青春”或者的“岁月”二字作为命题,会怎样去写或者去拍?按照现在大多数的思维,或许在写我曾经的爱恋、暗恋、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或者同一寝室一起八卦的姐妹。说到爱恋,更多是在书写失恋的苦痛;暗恋,则是隔海相望,爱而不得的苦痛;睡在上铺的兄弟和一起八卦的姐妹可能都在我们的短暂的青葱岁月中短暂的存在过。不知有没有人对这个题材另辟蹊径,专写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的青春。在无数打着“青春”旗号的影片中,可能《岁月的童话》对于描绘的青春稍微真实一些。
大多数人的青春并不像有些文章或电影中描写的那样轰轰烈烈,大家都如女主角妙子一般,会遇见班上拿女性问题开玩笑的男生和面临初潮,站在成长关口上的女生。我们上学放学的路上,可能会跟三五个和自己一样假装自己是“桀骜不驯”的“狂野”男孩或者天天聊一些闺房话的闺蜜。不管我们身处城市还是农村,都望着同一片湛蓝的天,过了许多年后会觉得那片天空再也不像最初时看的这么蓝了。家中可能会拥有一个沉默寡言但握有家政大权的父亲,一个恭敬顺从,时时惦记着家务活和孩子的母亲。非独生子女的,可能会有一个时常嫌弃自己的哥哥或者姐姐。久而久之,那个多愁善感的,还傻傻的把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刻在墙上的自己和那些红的像熟透的苹果的脸蛋已经没有人愿意去记得,取而代之的是我曾经在《咖喱长濑》中看到的繁忙的东京。因为真实的生活都很细碎,细碎到自己都不愿意去咀嚼。我回头看了看自己平淡的十二岁,心想:“妙子会不会咀嚼自己的琐碎呢?”
既然过往时光如此平淡无奇,何不就让它消逝在风中,当作是没有了罢。岁月或许平淡,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平淡就这么地把它抛弃掉。妙子去农村时为何一直带着那个十二岁的自己,我想是有一定的理由的。为何琐碎的时光很容易招人怀念,是因为琐碎本身吗?我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人,他说,怀念的不是琐碎本身,而是琐碎中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琐碎不一定不值得人咀嚼,回忆像沙里淘金,又像不断涨潮退潮的海水。至于妙子为何念念不忘那个十二岁的自己,不仅因为她破天荒地挨了父亲的一巴掌,还有临近青春期的阵痛与欢心。岁月可能不如童话般绚丽多姿,但至少不要让它因为平淡而蒙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