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
小便不利少腹苦,
发热消渴或水利,
气化膀胱此方主。
第71条条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那么这条条文,它连接到第70条条文之后,肯定是有它的用意的,但是很多医家在解读这条条文的时候呢,脱离了上下文,与第70条没有衔接,这个肯定是不对的。
因为每一条条文呐,我们都要看一下它的上下文。比方说我们第71条,它连接了第70条的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那么第70条,里面有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而第71条里面出现了令胃气和则愈的字样,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它们是有衔接的。
我们再看第72条。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哎,第72条呢,又与第71条的后半段相衔接。
第70条前半段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又与前面的第68条和第69条相衔接。所以呀,第70条和第71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就是有承上启下的这么一个作用。前半段说的是前面条文的内容,或者是它的延续,后半段是为了引出下一条条文。这是张仲景条文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法,一种文法结构,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楚。
所以第71条前半部分,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前半段。这个前半段呢,是紧接着70条的后半段。后半段是什么?后半段是发汗后,不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只不过第71条的前半段,它还没有达到第70条后半段的调胃承气汤证,而是什么?而是欲成调胃承气汤证。他根本不需要用药,只需要什么?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说白了就是少量频复喝一点水就可以康复。
这个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这一条的精神,在前面条文第58条早就已经说过了。张仲景在第58条,他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也就是说,第71条的前半段是可以自愈的,仅仅是少量频复喝点水就可以了。如果说它的程度再重一点点,重一点点之后呢,它就有几种可能,其中的一种可能就是第70条的后半段,是什么呢?是热已经到了阳明腑。到了阳明腑呢,形成了阳明腑实证的调胃承气汤证。
所以第70条说,不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同样是和胃气,第70条的后半段说的是与调胃承气汤来和胃气,而第71条的前半段说的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一种只需要喝点水就可以自愈的。这种情况在程度上是轻于第70条的后半段。
那么我说这是第一种情况啊,就是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出现了什么?如果大汗出导致伤津胃燥,出现阳明腑实的这种情况,与调胃承气汤,如果再重一点,就是大小承气汤证了。如果是很轻微,那么就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就不需要用药,就这么个意思啊。
但是是不是这是唯一的一种情况呢?当然也不是,如果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那么发汗,伤了津液,出现了这个热,阳明热,如果它没有出现在阳明腑,而是出现在什么?阳明气分的热呢,那么就会出现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证。
所以它有两种大方向的转归,一种是入阳明腑,形成什么呢?调胃承气汤或者大小承气汤证,根据它的程度轻重。另外一种呢,如果热在阳明气分的话,就可以成什么?就可以成阳明气分有热的这个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证。
那么这个是第71条的前半段,我们把他讲的衔接到第70条,又引申到另外的一种可能。那么引申到另外一种可能呢,接下来的第二段,若脉浮,小便不利。第二个部分,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为什么会引出五苓散呢?是因为五苓散证和这个白虎汤证,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啊,后世医家把五苓散证呢,有时候说成是一个假白虎证。
那么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是因为他们都有消渴这个症状,这里消渴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消渴病,也就是约等于糖尿病的这种病,而是什么呢?而是大量饮水而不解渴的一种临床症状,不是一种病啊,在这里。
只不过这个白虎汤证和五苓散证,他们有小便利与不利的区别,一个是膀胱气化不利,一个是阳明气分有热,但是它们均表现了消渴这个症状,当然也会有热,那么白虎汤证的热会更大一些。
那么这整条条文,我们如果把它这个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话,它应该是说太阳表证使用了发汗法,汗出很多,损伤津液,以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了烦躁不安,影响睡眠,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的水频复喝,使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就可以痊愈。
如果出现脉象浮,轻微的发热,小便不通畅。口干饮水而不止,那么这个情况是属于太阳蓄水证,用五苓散来治疗。
那么五苓散证呢,它有脉浮,这个脉浮是指仍有表证,也就是说发汗后啊,表证没有完全解除,而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嘛。说白了就是什么呢?就是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表证在哪里?表证在太阳经。里证在哪里?在太阳腑。所以五苓散是可以治疗太阳经腑同病的,就是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都有问题,而且是以太阳腑证为主的,因此它被称为太阳蓄水证。
我们看一下这个五苓散它出现在哪些地方啊,这样我们便于总结。
我们现在讲的第71条以及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那么,这里的苦里急也是指的五苓散证。
因此我们发现什么呢?我们发现五苓散证总结一下它的这一个临床表现,它应该有发热,恶寒,因为它有表证嘛;小便不利,因为有苦里急嘛,所以有这个少腹胀满;渴欲饮水,或者是水入即吐,脉浮,或者脉浮数。
那么,为何会有这些临床表现呢?因为这个太阳蓄水证是外邪未解尽,或者外邪没有解,或者还有残留,而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有邪气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得上承啊。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得上承,那个水就全部蓄在了这个下焦部位,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说白了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太阳病通过了发汗,或者没有通过发汗啊,邪气通过膀胱经入了膀胱腑,而寒邪在太阳经的时候会表现在什么?表现成发热的。这些表证是正邪相争的这么一个状态,就会发热。但是当寒邪循经入腑,循着膀胱经到了膀胱腑之后,它就不是表现热,而是表现什么?而是表现寒。因为它本身就是寒邪嘛,因为肾水本就寒,那么肾与膀胱它不相表里嘛,由于有寒气进来,那么阳气失去温煦,蒸腾气化失司。蒸腾气化失司之后,那么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出现什么?出现这个水停留在这个地方,既不能蒸腾上承于口,又不能从膀胱正常的走,所以它不上不下。为什么?就因为这里膀胱气化不利,出现水停留在这个地方,既不能从小便痛快地走,又不能痛快的把它蒸腾气化,上承于口。因此啊,就出现了水停在这个地方。不能够正常的输布,因此上面没有水分就口渴,下面膀胱气化不利又小便不利。停在这个地方,又不能正常的小便,因此就用了什么?五苓散。
用桂枝来像个打火石一样,打个火点一点。用桂枝像打火石一样打个火。那么,由于他是轻微的寒邪入到膀胱腑,不是重证啊,那么轻微的寒邪入到膀胱腑,只是影响到膀胱气化,并没有伤及到肾阳,因此这个地方只需要用桂枝打个火,引动肾中之元阳,那么很容易就将这个膀胱的水分气化蒸腾。
因此他治口渴是什么?是蒸腾了膀胱的水分,让水液能够上承,所以它与白虎汤证是完全不同的。白虎汤证是由于纯粹是热引起的,气分有热烦渴,而五苓散证是他不差水,而是水分布不均匀,那么用桂枝蒸腾气化。那么水液能上承,这个渴就解决了。
为什么说它是个假白虎汤证呢?因为它并不是真证的由热引起的口渴或者烦渴,而是水液分布不均衡引起。另外用到了泽泻,用到了茯苓啊,这些利水的药就把小便膀胱打开,让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了废水的,停在这个地方的垃圾的水分从小便排走,能够运用的那一些可以蒸腾气化成津液来濡养人体的,就用桂枝把它蒸上去,一些已经不能够变废为宝的,就把它排出去,那么五苓散就这么个作用。
而且这个桂枝在这里还有解表的作用,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桂枝在这个五苓散是表里双解的啊,只是他的表证轻,而里证稍微重一些,以里证为主,因此五苓散,无论有无表证,只要是膀胱气化不利,皆可用之。
那么由于表证和里证分配的不同啊,有的表证多,有的里证多啊。也由于蓄水的程度的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五苓散证的好几条条文。
你比方说第71条所说的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微热,说明什么?说明它的表证并不是特别的多,它可能以里证为主,因此它是微热,我们应该这么去理解它啊。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这个脉浮数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呢,它这个表证可能会稍微重那么一点点啊,因此它们虽然都是五苓散证,但是在程度上有差异。那么也有可能是什么呢?是气化不利重一些,导致它津液不能上承更厉害,而出现它的渴更重,所以它有烦渴,这也是有可能的。
而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他在出汗,证明什么呢?证明它这个表证仍然有,桂枝汤证嘛,汗出是吧。而渴呢,又是膀胱气化失施所引起的渴,津液不能上承。
而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啊,说的很清楚了,表证里证都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这个什么意思呢?这个就是一个五苓散的一个重证而已,稍微重一点而已。那么这个为什么会重一些?因为这个第74条没有经过发汗。你看第71条和72条都经过了发汗,第74条没有汗,而是什么?而是发热中风,太阳中风,六七日不解,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没有经过治疗。那么呢,在膀胱经里的邪气入腑,到了膀胱腑,但是也是来了一部分,入了一部分,因为它有表里证,表里都有。
表里都有呢,而且他膀胱蓄水还重,也说体内本身就有水,本身就有水,水又比较重,他又口渴,喝进去之后发现里面又有水,于是他又不需要水,就什么?就吐出来了,叫水入则吐,是这个蓄水的重证而已。那么这个蓄水的重证也是用五苓散。为什么?因为五苓散里面,它除了泽泻、茯苓,猪苓,它还有白术嘛,那白术和茯苓本来就能够利这一个胃肠的水嘛,所以它这个里面的膀胱蓄水重证很有可能就影响这个胃肠的功能,连胃肠都受到影响,所以呢,他这个五苓散在74条里面,是一个五苓散重证而已。
那么它引起胃肠的什么呢?因为这个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啊,这个下焦蓄水重证,那么这个水饮上逆导致胃失和降了,胃失和降之后呢,那么就入水即吐喽,因为胃它是以降为顺嘛,现在胃失和降的话,那么胃气上,就会吐,是吧?胃气上逆就会吐嘛。
所以这个入水即吐啊,其实是什么?是导致了胃失和降,这个蓄水重证导致胃失和降,那么水入则吐。
那么关于这个五苓散呐,它是千古名方,所以后世医家,对这个五苓散的变化加减方啊,那是特别的多。
那么用本方去掉桂枝就叫四苓散。如果加了辰砂呢?就叫辰砂五苓散。如果加苍术呢?就叫苍桂五苓散,苍桂五苓散是治疗寒湿的。如果加茵陈呢,就叫茵陈五苓散,治疗湿热发黄的。如果是加了羌活呢?就叫元戎五苓散是治疗中焦积热的。如果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可以清六腑之热,叫什么名字呢?叫桂苓甘露饮,如果去掉桂枝泽泻,就叫猪苓散,是治疗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如果本方只用了泽泻和白术,其他的都去掉的话,就叫泽泻汤,是治疗心下支饮,人苦眩冒的啊。心下支饮,人苦眩冒。那么本方加川楝子呢?还可以治疗水疝。本方加人参呢?叫春泽汤。再加甘草呢?也叫春泽汤啊,因为有几个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差后渴者。那么本方去掉桂枝,加苍术、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叫什么呢?叫二术四苓汤,它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的。那么本方加重桂枝用量再加黄芪,那么它就可以治疗伤暑,大汗不止。那么本方和平胃散合在一起呢,就叫胃苓汤。胃苓汤是治疗中暑,伤食,停饮夹湿,腹痛泄泻以及口渴便秘。那么胃苓汤也可以加减成除湿胃苓汤,来治疗这个湿疹皮肤病。那么本方呢?和黄连香薷饮在一起呢,叫薷苓汤,那是什么呢?这伤暑泄泻。本方和小柴胡汤合在一起呢,名曰柴苓汤。那治疗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正所谓:五苓散治太阳腑,小便不利少腹苦,发热消渴或水利,气化膀胱此方主。
那么现代临床运用呢,对这个方子特别广泛,比如说它治疗表里双解的这个风寒感冒,这我们就不多讲啊,比如说发热恶寒呐,或者上吐下泻啊,它治疗这个儿童秋季腹泻效果是神效,也可以治疗肾炎水肿,尿滞留,尿崩证,泌尿系感染等等啊,只要是属于这个五苓散证都可以运用。
还可以治疗什么呢?还可以治疗头晕,头痛眩晕,美尼尔综合证啊,眼帘水肿、青光眼、视网膜水肿等等,为什么能治这么多呢?因为它可以什么?可以治疗这个膀胱气化不利,也能够治疗水肿。
膀胱气化不利可以出现头晕,因为这个津液不能上承,津液不能上承,除了出现口口渴以外,它也会出现清阳不升,出现眩晕。
那么关于五苓散的扩大运用呢,有很多医家把它运用来治疗积水啊,比方说肾积水,脑积水,因为它有气化功能嘛,五苓散它治疗膀胱蓄水,那么其他地方蓄水呢,也可以用它呢,这个加减治疗。
另外五苓散由于它能够利湿气,去水湿。因此它与湿气相关的好多疾病它都能治,你比方说它可以合肾着汤来减肥,特别是小便少的这种肥胖的人,另外呢,通过它加减,还能治疗皮肤病,湿疹之类的,有湿气泛于肌表。
那么由于五苓散在后面也出现了好多,因此呢,我们这节课就不讲太多了,我们留一点内容到其他条文,因为其他条文当中也有五苓散证啊,今天的这个第71条条文呢,它是有两段,因为我们首次出现五苓散,所以我们把五苓散所有的条文都介绍了一下。
由于今天是星期六呢,我也不想占用大家太多时间啊,影响大家休息,所以呢,我们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还会讲到五苓散啊,因为五苓散的条文比较多。
好,那么祝大家周末愉快,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