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霞的《鱼翅与花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解读;其次是食物与人文的解读。这次读她的《寻味东西》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如王石所说的一样,要有一颗包容世界的心,首先要有一颗包容自己的胃。
这本书分了四个板块: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食之食。文字还是一如扶霞在《鱼翅与花椒》里的风格,平实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恨不能钻进去一起大食饕餮。整本书下来色香味俱全,不过有些菜我还是一样不敢吃,只能看他人享用。
《吃东吃西》里主要讲了中国饮食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
不仅仅是西方人对我们的饮食存在误解,我们对他们的饮食也一样不是很习惯。个人觉得最有实用价值的是《中餐点菜,是门儿艺术》这篇文章。点菜尤其宴请的时候,有很多要注意的,扶霞从吃的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原则,就是达成平衡和多样性。所谓平衡指的是对味蕾的刺激抚慰交替出现,绝不会让人起腻而倒胃口,这样的一餐应该是一场让口腹与心灵都无比愉悦的感官之旅,而且还要讲究健康与养生。所谓多样性指的是烹饪、食材的多样性,尽量避免主要食材的重复,菜品要囊括一系列不同的肉类、海鲜、豆腐和蔬菜。烹饪的多样性指的是煎炸的菜肴焦香干爽,与之平衡的话,就要点个汤或者液体含量较高的菜。除了炒菜之外,最好考虑点一些煮菜、烧菜或蒸菜等等。
扶霞分享了她点菜时要注意的清单,如下:
首要的考虑就是客人们: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会喜欢什么菜?他们是渴望冒险,还是已经筋疲力尽只想舒适为上?他们会更偏爱丰富强烈的风味,还是更为清淡的味道?他们是中国人吗(有些元素,比如一道清淡的汤,对中国人的口味来说是更重要的)?当然,还要考虑到他们有什么不喜欢吃的、忌口或者过敏?如果大家身在中国,我也会考虑当地的特色菜以及时令——可能会问一下服务员餐厅目前有没有什么当季菜限时供应。
其次会打个底稿,写下可能的菜品清单,然后在脑海中勾勒出每道菜的味道,试着想象这些菜摆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再次会剔除可能重复的菜品,如果觉得需要对比中和,就再加上别的。如果对餐厅不熟悉,会提前一个小时到餐厅慢慢点菜。
在《吃东吃西》的最后一篇文章里表述对中国历史悠久的优质食品的担忧,她所谓的慢餐。传统食品不仅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更健康和优质的食材,同时可以被视作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使其更为充实丰富。希望我们国家能出相关的扶持政策,让美好的传统食材和工艺能流传下去,不被现代化的浪潮所淹没。
《奇菜异味》这个部分讲了中西方各种相对奇葩的饮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阅读并以后去尝试。我的胆子小,看看就过了吧。
《心胃相通》这个部分温暖又有趣。讲了扶霞为什么对吃这么感兴趣的来源,她母亲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人。讲述了她想通过抓住男人的胃从而抓住男人的心来寻找伴侣的故事,可惜没有成功。
《食之史》里面对左宗棠鸡和宫保鸡丁的考证让人回味无穷,在安纳托利亚的戈尔迪翁墓旁重现远古饮食的璀璨并分食文物罐中的残留物,像蜂蜜酒的饮料,让人对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好吃忍俊不禁。日常我们节假日虽然也注重形式感,但是在古墓旁吃着和古墓里一样的食物,这些食物都是通过红外光谱、液相和气相色谱以及质谱分析等现代科技分析整理后重现的,那是一种何等的气魄,相当于与铁器时代弗里吉亚国王的吊唁者们共享一顿盛宴,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米达斯国王,或是他的父王的“葬礼盛宴”。
食色性也。吃是我们人生存在的动力之一,读美食更是给我们增加了无数的想象和期望。未来,可以顺着这些美食去吃吃,看看,畅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