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把《赤字迷思》翻了遍,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是现代货币理论(MMT,Modern Monetary Theory),算是这两年看过的讲MMT的资料中讲的比较清晰的,MMT是一种宏观理论,简单的理解就是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融为一体的理论基石,这本书更多的是以美元为视角,当然把美元换成其它主权货币也是完全通行的。内容总体还是偏宏观的,讲的更多的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只有理解这个,才能理解这个根基之上的其它各种金融现象。
有时跟一些做股票的“价投者”聊天,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巴菲特说不需要关心宏观,我只能说没有哪个人是靠听名人的话发财的,巴菲特是说不用关心宏观,但别当真认为他不懂宏观。宏观是基础,微观很难判断,判断个股好坏和价格是非常难的,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但判断宏观大趋势反而比较简单,因为宏观的供需关系比微观的要来的简单,而且符合整体系统逻辑。下面先把几个宏观层面重要的迷思摘出来阐述一下,最后再讲讲理解宏观对个人有什么意义。
先赚钱还是先花钱
“先有了收入才能支出”这个人人看着都很天经地义的观点,基本上是个正常人都能接受,但在经济上宏观和微观经常都是反着来的,货币使用者和货币发行者之间的区别是现代货币理论MMT的核心所在,货币使用者即居民部门的预算模式是先赚钱再花钱:(TAB)S,而货币发行者即ZF部门的预算模式是先花钱再把钱收回来S(TAB):
household model (TAB)S: taxing and borrowing precede spending
currency-issuer model S(TAB): spending before taxing and borrowing
人们都以为要先有了收入才能支出,即使是借钱也是因为缺钱才需要借,所以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国家要先跟人民征税,或是赤字举债,才有预算可以支出。但事实上,国家根本不需要老百姓的钱,因为国家拥有货币发行权,可以凭空创造出货币来,所以从来都不会缺钱;国家的真正预算模式其实是先支出,再征税;即使借钱(发国债)也不是因为缺钱才发债融资,而是(和税收一样)为了将已经发出去的钞票收回来。所以国家并不需要钱,它需要的是一良性循环系统,使人们忙起来、转起来生产出各种产品和服务。下面摘自书中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循环系统是怎么转起来的。
莫斯勒有一处带游泳池的美丽的海滨房产,过着任何人都渴望享受的奢侈生活。他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他让孩子们坐下来,告诉他们,他希望孩子们可以尽自己的义务,帮助保持家里清洁宜居的环境。他希望孩子们能够打理院子、整理床铺、洗碗、洗车等。为了奖励他们付出的时间,莫斯勒提出支付劳动报酬。整理床铺可以得到3张名片,洗碗可以得到5张,洗车价值10张,打理院子25张。数周后,房子变得越来越脏乱,院子里的草长到膝盖高,盘子在水槽里堆积如山,汽车上覆盖着一层海风吹来的沙子和盐。莫斯勒问孩子们:“为什么你们什么都不做?我说过我会付给你们名片的。”
“爸爸,”孩子们轻声说,“我们为什么要为了你的名片而工作?名片一点都不值钱!”
这时,莫斯勒突然醒悟。孩子们没有做家务,是因为他们不需要爸爸的名片。于是,莫斯勒告诉孩子们,他根本不要求他们做任何工作,他要的只是孩子们每个月支付给他30张名片。如果不付名片,孩子们就会丧失一些特权,比如不能再看电视,不能使用游泳池,也不能去商场等。这是一个神来之笔,莫斯勒征收了一项只能用他的名片来支付的“税收”,现在,这些名片有了价值。
在几个小时内,孩子们到处乱窜,整理他们的卧室、厨房和院子。曾经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名片突然变成一种有价值的货币了。为什么呢?莫斯勒是如何在不强迫孩子们做任何家务的情况下让他们做这些工作的?这很简单。他把孩子们放在一个需要赚取他的“货币”来避免麻烦的环境中。每当孩子们做了一些工作,就会得到一张证明工作所得的“收据”,也就是名片。月末,孩子们把名片还给父亲。正如莫斯勒解释的那样,他实际上并不需要从孩子们那里拿回自己的名片,他说道:“我要自己的名片做什么?”他已经从这笔交易中得到了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一个整洁的房子!所以,他为什么还要费力地从孩子们那里征收名片呢?他为什么不让他们将这些名片当作纪念品?答案很简单。莫斯勒拿回名片是为了让孩子们下个月再去主动赚取。他建立了一个良性的(virtuous)供给系统,在这里良性(virtuous)意味着它是一种不断周期循环的。
现实中也类似,税收创造了需求,将“废纸”变成了货币,并创造了一个循环闭环。说到底,作为货币发行者的国家想要的是真实的产品,而不是货币本身。它想要的不是我们的税款,而是我们的时间。现代信用货币的作用更多的是要让经济的循环系统更好地转动起来。
财政赤字是否需要平衡
MMT为什么主张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融合呢,因为央行能动用的只有货币手段,央行无法改变税收,也不能直接把钱投入经济,所以它在促进经济和就业方面所能做出的只是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条件(如降息降准),试图引起经济体内更多的借贷和支出行为。但正如凯恩斯的名言“You can’t push on a string”,意思是央行能降息让借贷变得更划算,但并没法强迫居民部门借贷。这时就需要财政政策发力,通过赤字支出为经济体注入货币,并带动居民部门动起来;意思很简单,你不花钱,它帮你花,使市场货币量上来了,刺激起居民端的经济活力。如果把经济看成一个整体,可以简单划分为ZF部门和居民部门(包括家庭与企业)两部分,那么ZF部门的支出其实就是居民部门的收入:
Government deficit = Nongovernment surplus
所以财政预算不应该是收支平衡的,真正需要平衡的是经济,而经济平衡看的主要是充分就业与总体价格水平(指标为即通胀与失业率)。预算只是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减少或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财政赤字,是指财政花出去的货币比收回的多,而财政盈余是指收回的货币比花出去的多。MMT认为两种结果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一个平衡的行为,目标是让财政预算能够对外提供一个更广泛平衡的经济环境。但时间拉长,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需要的货币量更多,财政赤字的增加也几乎变成一种必然;所以需要把视角的切换过来,这时财政赤字并不代表着过渡支出,也不是寅吃卯粮,而是为了支持居民端经济而必须做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38358/7acbb947c290c011.png)
高负债的尽头是永续债
债务增长确实也正在变成一种常态,如美国国债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20%,中国超过80%(如果算上地方的各种表外融资平台,也应该超过100%),最有甚者日本则高达260%,过去50年间全球各国的债务都在持续不断攀升。各种财经新闻上也经常能看到负债负担有多高,平均每个人一出生就要背负多少债等,如此下去是不是真的会破产?
正所谓内债不是债,真正会陷入债务危机的只会是那些没有主权货币的国家,如2010年希腊的债务问题引发的欧债危机,因为希腊欠的债是欧元而不是本国货币,而希腊又没法印欧元也没法控制欧元利率,这就是丧失货币主权后的外债问题。一旦拥有货币主权,事情就好办多了,信用货币体系下,债务多到一定程度,基本上都会演变成了永续债(前阵子国内的例子也挺明显,贵州遵义道桥直接展期20年,而且不还本只付息,已经往永续债的势头走了),也就是说本金是不可能还的了,这辈子都不可能还的。只要能一直支付利息那就不算违约,所以债务的核心问题就变成了要有足够利润来支付永续债的利息,也就是经济增长率(g)要高于负债利息(r),即(r < g)。
只要是拥有主权货币的国家,央行对利率是有绝对控制权的,因为国债利率的定价并不完全是一个市场行为,如果市场不买账或者抛国债,最终央行就会出手埋单大量买入国债从而压低利率(r),这种行为叫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看看日本就知道了,日本国债已经有将近50%是日本央行持有,所以虽然看着日本负债率高达260%,但实际已经有一半算是退出市场的了。而量化宽松容易引发的问题是通胀,但通胀也是个减轻债务负担的好帮手,经济学有句名言:通胀之下无债务,因为通胀可以帮助拉低实际利率,这也是凯恩斯主义设计的通用套路。意思是逐步通过通胀来消灭债务,比如去年借钱时20元还能买碗面,到还钱时20元只能买小半碗了。所以在拥有货币主权的各个大国中,高债务的可持续性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虽然欠债还钱在绝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站在宏观层面看事情就得反过来。当赤字支出作为一种促进经济行为时,不仅不应该还债,反而还应该继续借更多。如果把国债还了反而会造成问题,ZF部门的赤字其实是民间的盈余,如果ZF部门的债务减少了,这就变成了民间的收入减少了,对居民部门是很大的打击,反而会出现经济萧条。美国历史上的6次大危机,都是发生在美国试图把国债还清之后,因为ZF部门没有赤字时,就变成民间有赤字,最后就陷入经济萧条。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美国直接砸1.4万亿救经济,当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就说,财政赤字是稳定经济的结果,这也是美国能快速走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由于赤字支出而形成的国债虽然名字也叫“债”,但与私人债务的债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信用货币体系下,国债本质上只是一种带利息的货币,如果我们把普通货币称为绿钞(没有带息),国债则可以称为黄钞(带利息),国债只是把已经投放出去的货币(绿钞)转化为带息的货币(黄钞)而已;所以对于目前的存量国债不应该简单地看作债务,而更应该看作是在过去经济增长过程中注入到经济体的净货币存量。人总是容易执着于名相的,人脑对很多事情的理解都需要借助假名,因为国债的名字也叫“债”,而大家都厌恶债务,所以大家都不希望国债增加;但人们也不得不慢慢接受这个现实,就是国家债务需要继续不断地攀升,因为如果不这样,经济环境就很难有足够的货币量支撑扩张。
最后
上面讲的都是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悖的几个迷思,理解这些对个人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宏观并不能让人无往不利,更多的是避坑,排除掉很多明显不对的路,使人能更聚焦在大方向上。特别是在宏观出现周期性巨大转折时,如果这种时候看不到大方向还执着于原先的微观方法,只会越努力越痛苦。
前面讲了MMT在宏观上的正面作用,但MMT本身是附带了很多制度成本的,货币就是一个网络,所有使用者都连接在这张网之上,不停地被抽水以分摊制度成本。这些年有一个挺明显的现象,就是身边很多人都在学习理财,即便是再不懂经济的人都能明显感觉到钱越来越不值钱,存不下钱。全民理财本身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信用货币缺锚。一旦缺锚市场会自发寻找一种资产之锚,而国内很明显的资产之锚就是地产(或者说是最大的共识),特别是相对稀缺的核心城市;一旦有了资产之锚,信用货币才可以不断地膨胀出来,注入到经济中。换个角度看也好理解,要脱离法币这张网不被一直抽水,典型的方式就是将财富转换为像房产这种相对稀缺资产,所以地产同时也是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可以容纳多出来的很多货币。
但房产本质就是一种实物NFT(Non-Fungible Token),NFT最大的问题就是流动性差,所以NFT充当资产锚是干不过像BTC这种优质通缩FT(Fungible Token)的。FT和NFT这对抽象概念非常重要,FT可以指代法币、黄金、BTC等,而NFT不仅仅指代Web3世界中那些虚拟的NFT,还可以抽象的指代很多实物NFT,如房产,艺术品、各种收藏品等。其实自从BTC诞生后就已经标志着长周期发生了切换,切换为了通缩,有点类似又轮回到了原来古代的贵金属币制(如金银铜等)时代,只是BTC这种“贵金属”是数字化的,更顺应下一个数字化时代。想想古代可没什么理财的概念吧,因为那会是金属币制,贵金属供给(货币供给)本身就受大自然约束,没法随意超发,所以简简单单存钱就能实现保值,并且贵金属也起了锚定作用。
普通人是很难感受到长周期切换的,因为从个体有限经验上还没经历过,还不能接受货币从原来的通胀性的变成了通缩的,需要比较长的消化理解时间。但长周期的转变确实早已到来,从价值存储这个角度看问题也好理解,人们都想储蓄养老,但价值存储这种行为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更多是一种财富分配过程,价值存储说到底就是一代人割一代人,上一代人占据了一些关键性资源(如房产),在一些人性底层关键需求上设置好栅栏,最后都是需要下一代人来埋单的。
但生命是不会被限制的,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句话来自电影《侏罗纪公园2》,电影中人类想通过基因技术限制恐龙的繁衍,但最后事实证明了生命从来不能被限制。现在经常觉得投资某种程度上就像生命的野蛮生长,繁荣本身就酝酿了消灭繁荣的激励,没有什么东西是天长地久的,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万物皆周期,当一代人的价值存储妨碍到新一代人,新一代人便会形成一个新的时代共识,年轻的new money总是会去颠覆old money,生命就是如此循环往复的演化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