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这样教学古诗词                   ——以《念

我这样教学古诗词                   ——以《念

作者: 一叶田田 | 来源:发表于2022-11-06 16:00 被阅读0次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欣赏,发现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出现了许多问题。

    对这两首词,同学们的情感基调把握得都不太准确。雨豪同学分享的题目是“左迁的诗人和右迁的诗人的诗”,题目很好地反映了诗人创作这首词时的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案让苏轼曾失落怆然,被贬黄州后,览名胜古迹,友人热情相待,文坛推崇,苏轼依然豁达、洒脱。面对古迹,诗人因被感奋,而一洗沉郁、怆然。

    但雨豪同学却说,诗人并没有怀才不遇之感。这可能是他自己参考资料之后,自己生发出的观点。雨豪同学在分享的时候,我让另一个学生专门提问,与之展开对话。然而,提问的学生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为此,我花了将近20分钟,说清这个问题。剥笋式提问:诗人为什么写周瑜?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对周瑜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写完周瑜就写自己?写自己是用什么口吻来写的?在内容上,周瑜和“我”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诗人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剥笋式提问的好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知道思考的起点,思考的路径,进而开启真正的思考。

    学生会按照我的问题,一步步推导,抽丝剥茧,理解词人创作的思路及情感。诗人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其中“江山如画”总结上片的描写的赤壁壮观之景,“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片写人感怀。站在赤壁,词人想到了周瑜,想到“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一个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指挥若定、儒雅风流、运筹帷幄的儒将形象。表达了对这样的周瑜的景仰、赞叹和咏怀。但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言语间,有凄楚、失意、落寞之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和周瑜的“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对比,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感伤溢于言表。咏怀周瑜,感伤自我,对比鲜明,词人真正的意图是:借古人古事来抒怀,抒发被贬后内心的凄楚难言的感受。但苏轼终究与众不同,他“哀而不伤,怨而不谤”,一笑(“多情应笑我”)、一酹(“一樽还酹江月”)中尽显凄楚中的洒脱,感伤落寞中的无尽豁达,特别是“还酹江月”中,我们可以看出屈辱中的苏轼,心中依然有河海山岳,这不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吗?“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并就此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珍爱生命,心理健康,生活态度乐观洒脱。纠正学生们的认知,我们并不能贴标签式地说苏轼没有怀才不遇,没有落寞感伤,而只有豁达洒脱,只有积极乐观。正因如此,这种洒脱、乐观、豁达,才弥足珍贵。

    后来雨豪同学在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说词人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抗金的激情,词人壮怀激烈,渴望抗金救国。这与我们对辛弃疾及其词的一贯认知是一致的,然而,这首词有些不同。

    于是,提醒学生注意词创作地具体背景:辛弃疾晚年被重新起用,宰相韩侂胄希望他马上率军抗金。然而,辛弃疾虽然壮怀激烈,但头脑清醒,打仗可不能草率出兵。辛弃疾渐渐发现,新相韩侂胄急于抗金,是想笼络民心,得到支持,并非真正地想抗金救国,也并非想真正地启用、重用他们这些抗金老将。

    追问:对辛弃疾的这段遭遇,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多么可悲而残酷的现实,“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发问,像一腔赤城的热血喷薄而出。

    细读廉颇的典故,历史上、现实中可不只有英雄和壮怀激烈的人,还有像郭开一样的自私自利的小人,还有像韩侂胄一样的鼠目寸光之辈,还有昏聩无能的君王。

    追问下,我们的思考更具深度。

    启思:辛弃疾的词多用典故,廉颇一典,胜过千言万语。读辛词,重在理解词中之典,同学们自己按“典”索骥,欣赏辛词。

    词的上片,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感叹此世再无孙仲谋,赞叹孙仲谋抗曹救吴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自己对孙仲谋的景仰以及希望像孙权一样救国救民。再用“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两次北伐,收回长安、洛阳等地的叱咤风云的历史故事,抒发自己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渴望。上片确实充满激情,壮怀激烈,渴望收复失地。

    然而,下片却陡转直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个典故可是够衰的,原想建功立业,封山祭祖而还的刘义隆,因草率出兵,结果落得个狼狈仓皇。这个典故,词人用意明显,提醒警告统治者不要草率出兵,当然也在做最后的挣扎,指出韩侂胄的错误,并希望他认识到决策的失误。

    启思:典故总是和现实并行的,正因如此,典故才有了咏怀的现实意义,那么这首词直接写南宋但是景况的句子有哪些?词人想表达什么?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六句指出,这是时下南宋的景况,并不适合马上出兵,因为,四十三年来,南宋国势衰弱,一直处在烽火之中,偏安于江南一隅,老百姓也安于异族统治已久了。因此,想要抗金复国,必须做充足准备,准备充足的物资,训练士卒,鼓舞士气。

    结果怎样呢?辛弃疾抱有希望吗?

    从最后廉颇的典故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辛弃疾的绝望,无望于韩侂胄们会改变,无望于抗金复国的梦想能实现,无望于挽南宋于将倾。

    总结:

    两位豪放派词人的两首词,让我们看到理想的世界,总是与现实世界并行,但一个虚幻,一个真实;一个总是别人的,一个痛的才是属于自己的。

    因为生活的年代不同,两位词人的情感有所不同,甚至迥异:苏轼借古咏怀,表达凄楚、失意、落寞中的豁达、洒脱,体现了“心中海岳梦中飞”的胸襟和情怀;辛弃疾借古咏怀,满腔的壮怀撞上可悲可恨的现实,诗人的悲愤、辛酸,化为满纸辛酸泪,无望的泪,吐出的是一腔悲愤而赤城的血。

    一词一读法,一词一人生。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读无定法,然而,有些本质性的东西却是相通的,自古如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这样教学古诗词                   ——以《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lv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