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终于从南方潮湿的雨季中拔出了泥腿,可以退到张宾先生给他选定的地方邺城了。
石勒老兄已经从失败的沮丧中恢复过来,咬咬牙,给自己打打气,继续朝着梦想前进吧!
然而在实际行动起来以后,石勒才发现,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邺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重要的粮食中转站,是兵家必争之地,刘琨已经派自己哥哥的儿子刘演在邺城进行防守。
还有一点,石勒在西晋的土地上曾经大肆烧杀抢掠,就是个屠夫,所以老百姓用脚投票——坚壁清野,石勒想通过抢劫提供补给,却发现狗咬刺猬——无从下嘴,老百姓都找不着了。
这不知道对后来石勒建国后的政策有没有影响。
石勒在北进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民间的任何支持,也不可能得到支持,抢却又抢不到,军中再次发生饥荒,士兵之间竞相殘食。
竞相殘食这个词在历史书上会经常出现,三国曹操部队发生饥荒的时候,程昱把老乡们诳来,给曹老板当了粮食,刘备部队发生饥荒,是因为刘备不愿抢劫百姓,士兵也是竞相殘食,而石勒竞相殘食是因为实在是无处可抢。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石勒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他探听到一个消息,有一个叫向冰的人,在枋头聚集了几千人,修建营寨占山为王。
石勒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自己渡河的半中间,遭到他的攻击,自己就会首尾难顾。
而张宾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可以死中求活的机会,是送上门的补给。他给石勒分析说,向冰的情况打听清楚了,他所有的船,全部都泡在水里,并没有抬上岸,我们可以跑轻骑兵偷袭向冰,夺取这些船只,来帮助我们渡河,我们只要渡过黄河,向冰就会手到擒来。
石勒立刻同意了张宾的意见,张宾总能给他惊喜。于是派支雄、孔苌乘木筏偷偷渡过黄河,夺取了向冰的船只,石勒利用这些船只渡过黄河,进攻向冰。
向冰一群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是石勒的对手,施展逃跑的功夫,一溜烟就没了踪影,但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向冰留在营寨的大量物资,缓解了石勒的危机,他再次挺了过来。
终于,部队到达了邺城。
原来被石勒杀掉的王弥的部下长史临深、牟穆,本来已经投降了刘琨,看到石勒到来,立刻倒戈,投降了石勒,石勒实力再次壮大,副作用是,张嘴等吃饭的人更多了。
而邺城的守将刘演,虽然人少,但是并不惧怕石勒,占据邺城的三个高台,准备严防死守。
石勒有七八万人马,而邺城守军只有几千,武将们跃跃欲试,这一路走来憋气带窝火,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而且敌我力量如此悬殊,这么好的机会,打还是不打?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张宾给出的意见是不打,其实是不能打。
张宾再次展现出他的战略眼光和走一步看三步的判断,为什么不打?
1、刘演据守的邺城只有几千人防守,不足为患。他的兵力只够防守,什么也干不了。
2、邺城的三个高台,地势险要坚固,易守难攻,想要迅速拿下,难度比较大,如果久攻不下,粮食不然再次告急,如果再次陷入粮荒,必然士气崩溃,为敌人所趁。
3、最大的敌人不是刘演,而是王彭祖(王浚)、刘越石(刘琨),攻击刘演,刘琨一定会救援,三面受敌,兵家大忌。
4、四处行军打仗,部队强悍,所向披靡,但是长期在外,人心不稳,至今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所以现在最紧要的工作是囤积粮食和先择一个地方做为根据地,而邯郸和襄国这两个地方可以任选一个做为都城。
5、遵奉平阳(刘汉都城),获取必要的支持,然后慢慢图谋幽州和并州。
石勒现在对张宾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个人一定会帮自己成就大业,所以二话不说,立刻占领了襄国。
占领襄国以后,张宾立刻让石勒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加固城墙。因为刘琨和王浚一定不会让石勒安稳地在襄国待下去。
第二件,用一切办法收集粮食,提高物资储备。收集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粗暴,攻打冀州,占领各郡县,然后把粮食运回襄国。
第三件,派使者去平阳,说明镇守襄国的重要性,以获取必要的支持。
汉主刘聪,封石勒为冀州牧,上党公,石勒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剩下的事情,就是把这个根据地好好的经营建设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