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准备上市的时候,营销策划人就要开始忙起来了:
领导组织一个会议,告诉大家公司要上新品了,这个新品是基于用户刚需重金打造,马
上要做营销推广。然后强调这个新品上市如何如何重要,老板非常重视,一定要把销量
做起来,加油!加油!加油!
反正你只需要记住:这个新品很牛,要卖好它。
这个时候,其实你是蒙圈的,然后接下来的几天你会收到无数新品相关的文档。没错,
就是整篇整篇的文字,五花八门的都有,马上就能让你看到头疼脑涨。
接下来,就是绞尽脑汁去做好用户分析、费劲心思整理好产品卖点、做策划写文案筹备
活动、铺好产品各大宣发渠道。连续好几个夜晚,头发掉一地......最终,新品顺利上市,声量也做得比较大,大多新老用户都知道了,终于可以松口气。
但是,问题还是发生了:销量不行,新品买的人不多。
怎么办?
新品上市无疑是个棘手的难题,但有问题就得思考,还得改。那如何思考,怎么去改进,
解决方向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大工程,肯定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包括了市场、产品、营销、公司管理等等各
个方面的问题,无法详尽。这里我仅从几个角度分享一些自己的建议,启发你的思路。
1、用户的 3 种消费场景
做营销,先不说很高级的顶层策略,至少你要明确你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处在什么消费
场景。这里,需要从 3 个方面来看。
1)用户对产品还没有需求
对于绝大部分主流产品,都是有需求市场的。不过,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需求,
或需求没被激活。
这时,做营销首先就要激活用户的需求,在他没有产生关注之前,你说再多也无济于事。
这个时候,不要让用户关注你的产品,先让他们关注自己。通过给用户制造理想状态与
现实状态的缺口,来激起用户的缺乏感,从而心动。
别说你爬过的山,只有早高峰2)用户有需求,但还不知道你的产品
这应该是目前绝大部分产品所处在的境地,市场很大,有需求的用户很多,但那些有需
求的用户却还不知道你的存在,你的产品还没有参与竞争就被 pass 掉了。
这个时候,做营销就要让消费者能接触到你的产品,记住你的品牌,记住你的产品是干
什么的,记住你的产品能帮他解决什么问题。
那些关注产品、品牌能抓住注意力的点这个时候都可以拿出来背书。比如“东半球最好
的手机”、“把 1000 首歌装进口袋”、“围着地球转三圈”等等都很快就让用户记住
了产品。没有曝光,没有接触,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没有丝毫印象,在决策选择时自然也不会把你
放进去。
所以我也会经常反思一个问题,不要整天追求广告的极致,总是想着脱离广告的属性,
最终产品都没被用户记住,压根不知道是干啥的,那才叫悲剧。
3)用户知道你的产品,但也知道别人
还有一种情况是,用户有某类需求,他知道你的产品,但也知道别人的,绝大部分都的
市场竞争就在这。毕竟,某种意义上来说,营销的本质就是竞争。
这个时候,做营销就是让消费者从众多对手之中选择你。是你的产品功能非常突出?品
牌超级强大?价格有绝对优势?有差异化优势?还是给产品赋予了精神和情怀层面的
价值?......
不管是什么,在这个阶段,各路门派大招齐发,你有差异化,我有高性能;你有逼格感,
我有实力派;你有个人情怀,我有粉丝经济;你有技术专利,我有明星代言.......有什么
大招都放出来。方太:从此不怕炒辣椒
Keloptic 眼镜:从模糊的印象派到清晰的写实派,就只差一个 Keloptic 眼镜而已当然,我们做营销的时候,用户的这 3 个消费场景基本都会考虑到。所有的营销策划基
本都是集合了多种功能,既能让人产生需求,也能让人认识到产品,还能从众多品牌脱
颖而出。
只是,需要注意:你的产品现在处在哪个消费场景的阶段, 重心应该在哪里?
回到上面的新品上市案例,应该是属于第三类用户消费场景,前面说了这款产品是用户
刚需, 而且经过渠道推广后,声量做得也比较大,大多新老用户都知道了。
所以,它现在处在的场景是:用户知道它,但也知道别人,现在需要从众多竞争产品中
脱颖而出,得到用户的选择。
针对这种情况,产品又有 3 种易于营销的场景,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
2 、产品的 3 种易于营销场景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同类型的几个产品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
我想有 2 个因素大家会重点考虑:一个是产品的价值,一个是产品的价格。
当用户知道你的产品,也知道别人产品的时候,产品带来的价值和要付出的成本(金钱
成本、时间成本、行动成本、学习成本、形象成本、健康成本等)一定是影响用户选择
的关键因素。
价值和要付出的成本体现
基于此,就可以推出产品易于营销的 3 个场景,即相对于同类产品:1)带来的价值上升,成本不变;
2)带来的价值上升,成本下降;
3)带来的价值不变,成本下降;
可以看到,当你的产品属于以上 3 种情况的时候,一定是更容易做推广的,对不对?
因为用户选择起来非常容易,利弊直接自己一对比就出来了,要么用更少的成本就能获
得同等回报,要么用同样的成本就能获得更大回报,谁都会选。
但是,现实中大多场景并没有这么容易判断,比如“新品带来的价值上升,成本也提高”,
这个时候用户就会比较纠结了,在享受更好的价值时,也会损失更多的成本,太难选择
了。
并且,这种情况用户的心底会有强烈躁动情绪,会去考虑各种可能的损失,因为比起收
获,人们对损失更加敏感,在造成损失时产生的痛苦远大于获得收益时带来的快乐!
结果,为了规避损失,很多人也就放弃选择了,还是用之前的产品吧。
那么到底如何解决这种新品难以抉择的问题呢?
答:让产品也变成以上易于营销的场景!也就是去提高产品价值感,同时降低成本损失感,让产品的利弊对比更为明显,直接就
可以做选择。
怎么做呢?接下来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3、提高价值感/降低成本损失感
1)突出可感知价值
绝大多数购买场景,用户都不会去深入调研一个产品,仅凭一些表象或感觉就做出判断,
而往往事实这个东西反而没那么重要,我们直接感知到的价值决定了我们最终的判断。
所以说,如果你的产品用户压根就没能感知到它的价值,那也就没然后了;相反如果突
出了产品可感知到的价值,那用户选择的几率会更大。
某种程度来说,用户买的就是要这种能够感知得到的价值感。绝大部分营销里面,在引导人们进行决策时,创造这种产品价值感知往往都比产品事实
更重要。比如小米体重秤就是利用精准数据来让用户感知到产品价值,从而赢得他们青
睐。
常用体重秤的人最大的烦恼就是担心秤测量不精确,而对于减肥的人来说,每天都要上
秤几次,分毫必究。当一款秤可以精确到 100g(市面上多数的秤都是 200g),能做到喝
杯水都能感知,这就是可感知价值,你会不会心动呢?
还有杜蕾斯经常有这样的操作,产品价值马上就让你感知到。情人节:3 个人过节 or 2 个人过节
2)玩转促销
对于营销来说,促销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手段,也能大大降低用户的成本损失感。
如何合理评估和运用促销策略是每个营销人都要好好学习的,不可能每次都是打折打折
打折,降价降价降价。除了打折,还有秒杀、补贴、免单、满减满赠满返、买减买赠、搭售、好评晒图、试用、
抽奖、送积分、团购、预售、众筹、跨界联合、阶梯价格、定金膨胀等等各种组合手段。
不仅如此,促销不只是在做价格上的吸引,更是在制造稀缺和紧迫感。
不论是时间、数量、价格还是人群上的限制,都会让用户更愿意快速去做选择。比如“截
止日期”、“抢购”、“仅限”、“前 500 名”、“秒杀”等等。
3)打造产品高阶附加值附加值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产品的销售上总是比别人多点什
么,比如包装更精美、送一个精致礼品,提供超诱人赠品,送一个头衔称号,提供超预
期体验等等,给用户带来更多惊喜感,强化产品被选择的筹码。
大家平时见到很多知识付费平台卖课,还送核心内部资料,光这一个附加值就不知道得
吸引多少人。
另外,之前我在“产品利益阶梯”里就有提到,一个产品,我们可以从它最基本的产品
特征,到产品功能价值,再到更高层面价值进行分层分析,就像一层一层的梯子往上爬。
因为,你在一层层思考产品价值和卖点的时候会发现,产品除了实用功能价值、还可能
具备身份价值、社交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等等高阶价值。这些都是实现产品
和用户的匹配,并构建与对手竞争壁垒的关键。
并不是每个产品都有社交、精神、情感上的价值体现,如果你的产品能做好这一点,打
造出产品高阶附加值,那就更能获得先机。比如“为发烧而生”、“自律给我自由”、
“你本来就很美”、“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等等。2017 年,网易云音乐与农夫山泉展开跨界合作,精选 30 条用户乐评,印制了在 4 亿
瓶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瓶身上。当用户扫描瓶身上黑胶唱片图案后,手机界面会自动出
现一个沉浸式的星空场景,点击其中出现的星球就会弹出随机乐评,文艺范儿十足。
明明只是一瓶水,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社交工具,并产生共鸣。
还有文艺女装淘品牌【步履不停】,他们卖产品往往更多的是塑造品牌调性,给产品赋
予精神层面附加值,和众多用户达成共鸣。你写 PPT 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
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
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步履不停凡人清单系列4)跨类别对比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卖杯子的故事:一个杯子到底能卖多少钱?
所以,一个杯子定义为不同的类别,或者说给杯子转换不同的价值,就会产生不同的营
销结果。
同样,每一类产品都有它对应的价值属性和归类,我们可以通过营销手段使之发生转换,
使产品跨越固有类别,产生区别于同归类的价值。
比如蜜饯本是个小得可怜的品类,叶茂中再把“溜溜梅”策划成“没事就吃溜溜梅”之
后,从原来的小零食归类,猛然一转换,成了打发时间的消遣品归类,这才有了之后上
十亿的市场规模。香飘飘由奶茶这个类别,也转换成了“小饿小困,喝点香飘飘”,这个时候它的价值定
位变成是能够缓解你疲倦劳累、增加饱腹感的功能型产品。
一个类别的转换,让香飘飘开创了更多的消费场景,不再局限于冬季畅销奶茶,不管你
是在上班、运动,还是熬夜追剧,都有可能小饿小困。只要你觉得饿了困了,就可能有
了消费场景,而且对比其他饱腹产品,它显得很便宜。
这样关于产品类别转换的还有很多:
同样的产品,转换价值类别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步拉开了与同类产品的竞争。同理,
你也可以为你的产品找到新的价值归类,在这个归类之下,你和其他类似竞品都不是一
类了,还怎么横向对比?比如一个杯子卖几百块确实很贵,但 Swell bottle 把它转换成了高级装饰品,这个时候
不是和普通杯子比,感觉就不那么贵了,作为装饰品这个价格很正常。
5)利用经验习得效应
广告无法创造购买商品的欲望,只能唤起原本就存在于百万人心中的希望、梦想、恐惧
或者渴望,然后将这些“原本就存在的渴望”导向特定产品。
当你想要让用户接受一个收益模糊而又有损失的新产品,可以想办法利用用户过去的经
验来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在同样的事情上失败过一次,就会因为不想失败第二次而产生
行动,没人人会喜欢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基于这个用户痛点,就要激发用户不想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的感受。你可以问自己
这 3 个问题:
当你想清楚这些问题,就可以着手将用户引导向选择你的产品,选择即意味着避免再次
失败,或者再次获得成功。
尚德机构: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必要商城沙发:一个人时,别委屈了自己;二人世界,别委屈了妻子;三口之家,别委屈了孩子
6)让用户关注重心从价格转移
前面已经说到,当用户面对多个同类型产品,已经确定要购买,但还在对比选择购买哪
一个的时候。提高价值感,并降低成本损失感能帮他更容易判断利弊,做出决策。
这个时候,价格肯定是影响用户选择的的最大阻碍之一,或者没有之一。
一旦用户觉得太贵,可能会直接就跳过对于产品价值的评估,或者无意识就降低了对这
个产品的兴趣,最终放弃选择。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有效的减少用户对于产品的这种价格排斥,让他关注重心转移
到其他地方,比如:
7)替用户做好对比既然用户现在正在对比几家的产品,与其让他自己到处去寻找对比资料,倒不如我们主
动替他做出专业的对比。
再者,一个产品单独放在用户的面前,他是很难感觉到价值;但如果跟其他产品放到一
起对比,那区别就非常明显了。不过,你永远不知道用户会去对比什么,也不知道他会
从找到的资料中得出什么结论。毕竟,他也不懂。
所以,这也更说明了主动替用户做好专业对比的重要性,主动权在自己手中怎么都比在
对手那要强。
每个产品都有它的核心卖点和关键价值点,我们可以列出产品的各项对比维度,然后把
这些项拿出来和同行制造各种对比,“有技巧“的利用强项对比来适当抬高自己,突出
优劣感,就像田忌赛马一样。比如小米手机就是高手:之前麦当劳在法国一个仅有 6700 人的小镇 Brioude 的公路旁边竖起了一个户外广告
牌,他们竖了 2 块广告。开车从这条路走过的时候,会看到一短一长 2 个广告牌,短的
上面提示的是“只要再走上 5 公里,就能吃上麦当劳了”。
而另一块上面他们竟然是在给汉堡王打广告,上面的写着“走 258 公里就能吃到汉堡
王了”,还臭不要脸的在广告牌上认真标出了去汉堡王的详细路线。大家看出来没,坏透了,去麦当劳只要再走 5 公里,而去汉堡王要走 258 公里。这就
是暗示麦当劳分店多,对比起来汉堡王没那么多分店。
这一对比下,麦当劳马上就造势突出了自己的优势。
不过之后机智的汉堡王也没有完全败下阵来,他们在热度正高的时候借力打力,给麦当
劳广告出了一个续集:一对情侣开车路过广告牌,然后来到麦当劳要了一大杯咖啡,对
服务员说“因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下子,他们在告诉大家,麦当劳仅仅是一个中转站而已,汉堡王才是最终目的地。当
然这是题外话了,不过,服气!
总而言之,新品上市不是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广告,把新品推到用户面前就完事了。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用户选择。营销就是打通产品和用户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产品价值、对手以及产品处在
的不同消费场景。然后,去分析产品不被选择的原因,价值与成本的感知不够明显?多
去反思和尝试,没有什么会给你答案,除了市场。
李奥·贝纳说——我们希望消费者说:「这真是个好产品」,而不是说:「这真是个好
广告」。
我自个儿补充一句: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一分钱一分货的好产品,用户眼中的好
产品从来都是可感知到的价值与综合成本之间的博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