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七·四〇】
顾宁人云:“古不用银。”余颇不以为然。近读张籍《送南迁客》诗云;“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以“用银”与“骑象”对说,可知中国骑马不骑象,用钱不用银矣。
顾宁人,即顾炎武,(1613年—1682年),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后期,拒绝朝廷征辟,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视考证,开启明末清初朴学风气。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集》等。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后与李绅、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海国,音hǎi guó,释义:1、近海地域。唐·张籍《送南迁客》诗:“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宋·苏轼《新年》诗之三:“海国空自煖,春山无限清。”清·何绍基《沪上杂书》诗:“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2、临海之国或海外之国。明·何景明《送宗鲁使安南》诗:“日月天门逈,星辰海国遥。”清·卓尔堪《题刘松年海岛图》:“中华百货资百蛮,海国纷纷估客船。”清·魏源《寰海后》诗之九:“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
蛮州,旧地名。唐贞观四年置,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即今贵州开阳县。辖境相当今贵州省鱼梁河与清水江汇流处。位于川、滇交界,是一个汉苗杂居的重镇,连接西南交通要道的枢纽,周边地势险要,层峦叠嶂,形成一个森严的要塞。北宋后废。唐代诗人张籍《蛮州》:瘴水蛮中入洞流,人家多住竹棚头。一山海上无城郭,唯见松牌记象州。
袁枚读“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诗句,从对仗的格式要求上验证了顾炎武“古不用银”的结论,可说是考证的一个特别途径。中国古代为何不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明清时代白银为何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又为何在清朝之后迅速退出市场?摘录了一点资料,以飨读者。
附: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简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商朝以海贝作为货币。随着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结论:在明代以前,流通货币主要是铸钱(铜、铁材质),丝绸,交子(钞票)。
白银为何在明清两朝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中国历史上虽有很悠久的用银渊源,但在西汉及以前,白银并非是流通的货币,而多作于工艺品和首饰方面的用途。到了东汉以后,市面上偶尔可以看到白银作为支付货币,但一直到明代中后期民间才开始广泛使用白银。
为什么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上,白银都不作为货币使用,为何到了明朝白银一跃而成为主流货币呢?主要原因:1、纸币泛滥,白银稳定。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以前,中国货币勉强可称为金钱平行本位制度,流通货币为黄金、铜钱,但因黄金产量非常稀少,直接以黄金作为货币流通缺乏持续供给能力。所以,到宋以前,实施的主要是钱帛(丝绸)平行本位制度,丝绸也可以作为货币计算币值,流通使用,但帛作为实物来说,流通性不好。于是,在北宋天圣元年,宋仁宗就将川蜀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的票据“交子”收归国有,并改名为“钱引”。至此,纸币开始成为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货币之一。然而,只要政府有了纸币发行权,就无法控制印制钞票的冲动,结果就是引发通货膨胀。从北宋开始,直至南宋灭亡之时,宋朝共有两百五十多年纸币发行史,纸币发行次数多达二十余次,每次都会严重贬值,引发恶性通货膨胀。金代、元代,同样如此。明朝洪武七年,官方设立了宝钞提举司机构,次年三月,通过立法的方式开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规定每钞价值一千文,即一贯,同样价值为银一两,宝钞每四贯值金一两。在最初的十来年间,宝钞还比较稳定。但随后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明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朝廷增发宝钞三千万贯,五年之后,再度增发宝钞七千五百万贯。如此一来,致使纸币兑金银铜币大幅度贬值。一开始,一贯宝钞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或一两白银,但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前后,每贯宝钞只能兑换铜钱一百六十文。到了成化年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铜钱一文,通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倍。正是因为纸币泛滥,凸显了白银的币值足够稳定,这正是白银能在明清两代成为主流货币的重要原因。2、发展需求,大额流通。自宋代至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便于携带,面额较大的货币就必须出现了。铜钱不适宜大宗交易,纸币又贬值太快,于是,价值高币值稳定的白银便成了保值货币。于是,嘉庆期间,明穆宗下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使钱。”使白银和铜钱一样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全国各州县的徭役、田赋等统一折合为白银赋税进行征收,白银成为官方财政收支的结算货币。3、大幅流入,持续供应。若是白银如黄金一样缺乏的话,那么白银也不可能成为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充足的白银供应也是必要条件。中国内地产银有限,此时,市场繁荣之下的国外白银大量流入解决了困难。明朝自中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经贸中心。丝织品、瓷器、棉布、茶叶等中国商品具有极高的价值,出口贸易使得国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明弘治年间,国内白银和金子兑换比例是六比一,而欧洲是十二比一,日本为十比一。于是,欧洲和日本为了套利,大量白银被运往中国。如此一来,大大丰富了白银供应。综上所述,明清两代之所以能够以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究其根本,就是以上三方面原因。但自从清政府腐朽没落及鸦片流入之后,国内的巨量白银又迅速流失到海外。随后,白银在中国迅速失去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退出了流通领域,白银货币成为历史。
在中国边疆地区,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大致是:1、当地出产白银,且白银比铜钱便于携带,便于分割使用,适应游牧、狩猎的生活生产方式;2、边疆地区商品交易量小,白银数量能够满足市场交易需求;3、社会治理多在土司管理之下,地方割据,文化落后,无法发行流通纸币。
张籍《送南迁客》:去去远迁客,瘴中衰病身。青山无限路,白首不归人。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一家分几处,谁见日南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