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产动画电影《深海》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在海外展映更是“一票难求。”这部国产电影是关于心灵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电影中的人、事、物都有着深刻的意象。
《深海》讲述的是小女孩参宿和深海号船长南河一起在深海中探索的故事。影片中,参宿在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生活,很快父亲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参宿有了弟弟,在新家庭中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认为父母是因为她才分开的,她在父亲面前强颜欢笑对后妈百依百顺,照顾和让着年幼的弟弟,给不知去向的妈妈发很多条消息,分享她的生活,却得到妈妈“你不要再发过来了”的回应。
参宿得了抑郁症,她的父亲告诉她:“这不是大问题,开心点就行”。
后来一家人坐轮船去旅行,在爸爸、后妈、弟弟三个人其乐融融面前,参宿像外人一般显得格格不入。中国联通发来生日祝福的短信,爸爸和后妈却只顾兴高采烈的庆祝弟弟即将上幼儿园,当一个人开始显得多余时,身边的热闹和快乐对自己来说也只是摆设。
深夜参宿坠入海中,一个叫南河的小丑救了她。南河温暖的帮助给参宿灰暗的世界注入了一束阳光,南河没有疗愈参宿,而是给到她自我疗愈的希望,让她相信世界仍然有美好存在,希望比拯救更为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91351/6b0396e5e6380875.jpg)
让我们一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看参宿
为什么参宿会把父母分开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龄期(2-7岁)对于儿童最显著的心理特征,自我中心性”。
这里的自我中心性不是 一个贬义词,不同于我们所说的“自私”,是指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能接受他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孩子会坚持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因ta而起的,也只有才能改变这一切。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时候父母是他们的全世界,父母的分离无异于世界崩塌了,当ta们不能理解父母分开的真正原因时,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对于ta们来说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希望的。
既然原因在自己身上,那么只要改变自己,父母就不会分开了。
电影中参宿在父母离婚后跟着爸爸生活,爸爸忙着经营新家庭,无心顾及女儿,妈妈也说自己忙不想被女儿打扰,参宿内心就认为自己不够懂事,父母才会分开,她一直为此内疚,才想着要找到妈妈。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很多原本顽劣的孩子在父母关系亮起红灯时,会表现得出人意料的乖巧懂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91351/a3e6ae646a216613.png)
为什么参宿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只想着“要懂事”?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过:“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时,讨好是主要的反应方式。”
影片中爸爸带着参宿再婚,和后妈生下一个男孩,爸爸和后妈的关注全落在弟弟身上,爸爸要参宿要让着弟弟,放学回家其他孩子都是父母来接,只有她自己孤零零的回家,弟弟即将上幼儿园全家登游轮出海庆祝,却没人记得这天是她的生日。
妈妈走了参宿好自责,如果自己再乖一点,他们就不会分开了,好想把妈妈找回来。在微信上联系妈妈,妈妈也冷漠的让她不要再打扰她。
压抑的重组家庭自己像个局外人,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懂事”是为了获得爸爸、后妈的一点点关心。
这种过度的懂事,也是讨好型人格。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91351/041b780435a43d20.png)
电影特殊的题材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准确击中了青少年群体的内心。参宿微弱的呼救“不被听见”,也是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像参宿一样很多家庭存在孩子被忽视的问题。社会和家庭缺乏相关心理知识,就像参宿的父亲一样当听到“家长首先你要做改变”就中断了咨询。
电视剧和电影都是:有人看故事,有人照镜子。有个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看完《深海》后一边哭一边说:我和参宿是一样的,我也有个弟弟,爸爸妈妈说他是弟弟,你应该让着他。妈妈现场意识到了问题,并道歉拥抱。
影片中参宿再生活中缺乏陪伴和理解,有很多家长看完后也深受启发。一个家长说:一边看一边反思,作为妈妈平时真的太疏忽女儿的情绪了,在看完影片的那一刻,决定以后努力成为孩子的南河。
那你get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