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读的汪曾祺的第二本书。
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本书是关于美食的。是的,吃货不仅今天才有,在他们那个时代也有,而汪老先生就是一枚妥妥的吃货。
我以为,爱吃爱美食是人之常情,毕竟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而吃货仅仅是在填饱肚子的基础上多了一些要求,懂得鉴赏和品味而已。我也是爱美食的。
对于作者汪曾祺,以前我只是听过名字。虽然他的名号不像鲁迅、沈从文、老舍那样响当当,但也是文学课上非常出色的一员(这是大学同寝室的文学系师姐说的)。
许久不读散文,如今读来别有一番心情。很放松,就像是一个朋友在跟你慢悠悠地聊天一样,天南地北,什么都可以聊。不用关心天下大事,不用关心孩子成绩,更不用关心工资涨跌。他就在那里,徐徐道来,他吃过的美食,他幼年的故事......
本书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了四个板块,分别是“四方好食”、“至味在人间”、“吴家小史”、“那时巷情”。
“四方好食”和“至味在人间”都是讲的各处的美食,天南地北,从古至今,汪曾祺还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些篇章不仅写美食,也夹杂着多地的风俗人情,从此处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十分丰富。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想要获得这么丰富的知识,唯有多读书,多识人,多行路。
从这些细枝末节中,我开阔了眼界。86年时,我所出生的小山村尚未通电,家家户户晚上照明都用煤油灯,而汪老先生所在的地方,已经有电梯了,这差距着实吓到我了。啧啧,世界之大,真的是超乎人的想象。所谓“出身”,真的是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啊。
说到“出身”,就要接着说本书的第三章,这是作者很郑重地介绍他的家史。
他的家族是富户,也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供他读书。他祖父白手起家创业,买了田地,还开了药房,更有独门绝技——治眼疾。所以,祖宅很大,家产丰厚。他父亲兴趣颇广,后也继承了家族技能。到了作者这儿,19岁离家上大学,毕业后工作便很少回家。想来,即便是大家族也得要靠读书就业,养活自己。这又和我们现在的规则一样了。
在这本书中,我还了解到一些封建时代家族的知识,什么大房二房,老宅的正房、东西偏房等等,觉得很有意思。
总之,散文就是这样,散着许多的点,像遗落的珍珠,你喜欢哪个就去拾起来,不会让你失望。
在快节奏的社会,压力很大,读读这样的散文,放松放松,真好!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网友评论